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要系統設計
《財經國家周刊》:從中短期來看,現在的政策轉型會對投資增勢、經濟增速產生什么影響?
馬曉河:今年,整體投資增速將從高位回落。這是產業政策、信貸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央行在公開市場連續回籠貨幣、3次提高準備金率、最近幾大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等,都將壓縮流動性,縮減今年的信貸規模。同時,房地產新政、最新的淘汰落后產能政策等,也將導致投資增速從高位向下調減。
受此影響,今年GDP增速會呈現先高后平穩的態勢。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速會與第一季度或持平,或略低。一方面這是2009年基數效應造成的,另一方面則主要源于近期宏觀政策的轉型發揮效力。
《財經國家周刊》:如果說淘汰落后產能是從“破”的角度來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那么從“立”的角度來看,你認為“促轉變”應該從哪幾個層面來做?
馬曉河:我認為要從四個方面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戰略升級。首先要逐步降低對外需過度的依賴,從出口導向型向內需型產業結構轉變;第二要改變生產投資方式,從貿易結構以出口產品為主轉向對外投資為主,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自身的生產技術體系和國際商業體系;第三要盡快改變外延型產業擴張方式,引導經濟增長從依靠大量要素投入轉向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方面來;第四要充分考慮勞動力供給充裕的國情,避免產業資本過度深化,引導產業結構向技術密集與勞動密集互相結合的方向轉化。
《財經國家周刊》:你認為怎樣才能實現上述幾個層面的轉變呢?
馬曉河: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需要整體、系統的設計。目前中國產業結構中的一個突出矛盾是制造業產能供給遠超過國內的市場需求,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潛力是降低對外依賴度的根本途徑。未來,釋放國內市場消費潛能有兩條有效途徑,分別是推進城鎮化和提高農村人口的消費能力。今后,要通過制度變遷來促進農民市民化,這一身份的轉變不僅能帶來巨量消費,還會刺激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的增長。
未來的城鎮化應該重點發展城市網絡群(帶),以大城市為核心,將周邊城鎮聯合起來共同發展,實現大城市與周邊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同城化,在整個城市群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在質量和數量是一樣的,居民住在城市群任何一個城鎮都能夠享受同質服務。這樣才能減輕大城市發展壓力,并促進中小城市和城鎮的發展。
而提高農村人口消費能力,則主要通過大幅度增加路水電氣信息網絡等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投入,以及支持農民收入增加這兩條渠道來實現。目的是在降低農民的消費成本的基礎上,增加他們的購買能力。
我做過一個測算,如果能將目前的1.5億農民工真正轉化為市民,就可以給市場帶來1.35萬億元人民幣的消費量;而農村人口的消費能力如果能提高到目前城鎮居民的50%,那么又將創造1.5萬億元的消費量。
同時,實現城鄉產業分層和聯動發展也非常重要。在城鄉產業配置上,按照“十”字型理念,要構建一個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互助共進、協調發展的空間布局體系。也就是利用農村的土地、勞動力、農產品、礦產品和城市技術、服務、市場等優勢,縱向延伸和發展產業鏈,橫向培育和發展產業群,構建園區集聚企業和產業,發展產業群。發展產業鏈和產業群不僅可以節約資源,減少排放,提高效率,而且還可以創造就業需求。
從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兩個層面,也有各自可為的路徑。傳統產業中農業、消費品工業、裝備制造業,今后要通過流程再造、運用新工藝新技術等方式,向高端化和細分化方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應該積極推進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網絡、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等領域發展,爭取用3~5年的時間使這些產業有突破性發展。( 劉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