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者又是如何將綠豆價格推上“過山車”的呢?
在吉林省的雜糧市場上記者發現,盡管從去年11月份以后,農民手上已基本無當年新下的綠豆可收,但收購價格卻一路水漲船高,從去年10月份新綠豆上市時的每公斤6元、8元、12元……最高到18元,收購價存在明顯“吊胃口”似的虛高,為漲價造勢。
吉林省洮南興達糧油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經理王仁先說,明知糧源不多,一些大客商在產區卻不斷“造勢”,這種“抬價收購”行為其實有惡意之嫌。
除在收購環節抬價外,大大小小的經銷商們拿到綠豆后,因為看好后市,還會采取囤貨或限制出貨的方式,把價格炒上去。
在南昌深圳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雜糧的劉新說,今年過完年,他以11.4元1公斤的價格購進20噸東北綠豆,按現在的價格算已賺了10多萬元。
同在這家市場內批發雜糧的楊女士,今年開春時沒敢進貨。不過眼看著綠豆飛漲,她又分別從武漢和昆明進了5000多斤東北綠豆和10多噸緬甸綠豆,價格是每公斤18.2元和16元。盡管目前市價已跌破楊女士的進價,不過她告訴記者,消費旺季即將到來,自己心里非常有底,會堅定地把綠豆拿在手上等它漲上去。她認識的一個老板就囤了200噸綠豆。
陳國強說:“由于不是主糧,綠豆總盤子比較小,市場上的經銷戶也不多,有些省份上規模的經銷戶總共不到10家,因此容易被操控。從大經銷商到小經銷商,層層囤積后加價出售,就像接力棒。一旦價格回落,后面參與進去的小經銷商將遭受重大損失。”
“炒”病不除瘋狂不止?
先有大蒜、辣椒,再有綠豆,馬上玉米價格又開始猛漲,近期農產品像傳染病一樣輪番暴漲引起了全社會關注。一些老百姓擔心,對此類現象不能對癥下藥的話,很難說誰會是下一個價格暴起的農產品。
記者注意到,無論是綠豆還是大蒜,這些農產品在價格暴起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供應不足。而這其中,除天氣原因導致減產外,另一大因素是農民種植意愿下降。
對此有專家提出,欲穩定農產品價格,首先要保護農民的種植收益,提高農民積極性,從而穩定農產品供給。吉林省梨樹縣林海雜糧協會會長高長軍說,隨著城鄉居民膳食結構改變,農業生產應該走出“重主輕雜”、“重糧抑經”的局面,加大對雜糧、蔬菜生產的扶持。同時改變價格大漲農民不受益,大跌時間農民血本無歸的局面。
另一點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農產品被爆炒時大都打著“概念”牌,如大蒜能預防甲流、綠豆具有保健功能、天災導致減產等……專家指出,由于市場信息掌握在商家手上,因此要謹防一部分人在市場敏感期通過制造概念,渲染漲價氛圍。
針對目前農產品市場上出現的一些炒作行為,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近期將會同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組織開展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炒作農產品的專項行動。并將完善價格信息系統,掌握生產量、交易量、生產成本、流通環節加價、政府儲備、資金流向、庫存變動等具體情況,堅決預防和制止游資投機炒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與民眾生活相關的市場調節價商品的價格異常波動監管預案。
陳國強說,國內農產品流通體系仍在不斷探索和完善中,市場存在的一些弱點和漏洞很容易被炒家利用。“政府對農產品的生產和儲備抓得比較緊,流通放得比較開。在流通領域,政府必須增強調控力,否則很難預料誰會是下一個瘋狂的農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