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企重演2006年老故事?
在自主定價藥品不斷被曝“虛高”的情形下,很多市場分析人士擔心,在一系列降價、治賄的重拳“擊打”下,類似2006年行業景氣度急挫的“老故事”會再度上演。
廣發證券一位醫藥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今年下半年,發改委制定的自主定價藥品暴利界定標準或將出臺,對醫藥行業將是個重大打擊,相關上市公司或將在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上半年受到上述政策的影響。2006年是最好的前車之鑒,當時在打擊商業賄賂的大棒下,整個醫藥產業陷入了低谷。”
2006年上半年,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藥品降價政策,并對醫藥購銷領域的商業賄賂進行了力度較大的專項整治。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06年醫藥行業運行情況報告顯示,就在那一年,醫藥行業的工業生產和商業銷售增幅均下滑,企業效益下降;醫院終端藥品銷售增幅創近10年新低。數據顯示,2006年上半年醫藥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4%,但凈利潤卻下降了23%。
而今,現實的情況與歷史出奇的相似。這讓近期多家證券公司對滬深兩市醫藥板塊的下半年走勢憂慮重重。6月3日,華泰證券在其行業月評研究報告中,直接把“醫藥調整初現,建議避免介入”列為了報告的標題。
盡管從統計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醫藥板塊整體的銷售收入和凈利潤都很好。但是,“目前導致部分藥品出現價格虛高甚至暴利的情況,主要原因在于市場供應體系的不合理。而新的藥品招標政策出臺后,或將引發市場新一輪的降價潮。”廣發證券上述分析師告訴記者。
不過,資料顯示,在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在以打擊商業賄賂、降低百姓藥價負擔為目標的政策引導下,醫藥行業曾遭遇26次藥品降價潮,同期行業景氣度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但是,也有分析師認為,發改委和衛生部此次“出招”治理藥價虛高,從今年的重點來看對醫療機構的影響或更加直接。而且,取消藥品加成也是一項長期工作,對上市藥企的影響不會那么快和直接。畢竟,此次打擊藥價虛高能否見到成效,最終取決于決策層的決心。(來源:華夏時報記者董映頡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