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正在四川考察工作的胡錦濤總書記不顧山路崎嶇,溝深坡陡,乘車專程來到白塔村,同老鄉拉家常,實地察看飲水情況。“了解到你們飲水困難,我們很揪心!”胡錦濤對村民們說:“雖然在北京,但一直惦記著你們!這次就是特地來看一看。”
當了解到當地已開展人飲工程大會戰、近3萬名最缺水群眾飲水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時,總書記十分欣慰,叮囑當地干部,“一定要使這些地區的群眾盡快過上小康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西部大開發的核心內容。讓西部地區老百姓過上富足舒心的日子,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題中之義。這些年來,西部地區民生工程迅速推進,百姓生活越過越好。
胡錦濤總書記曾長期在西部地區工作,對西部地區懷有深厚感情。內蒙古、陜西、貴州、青海、云南、新疆、甘肅、四川、寧夏……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總書記先后20多次深入西部地區考察。每年全國兩會,他總要專門到西部地區省區市代表團同代表們座談,共商西部發展大計。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任務。
2006年7月1日,是一個讓世界矚目的日子。這一天,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胡錦濤總書記在考察青藏鐵路沿線時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努力推動西部大開發不斷取得新進展,更好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
像青藏鐵路一樣,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年來,上百個重點工程陸續開工,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一大批標志性工程陸續建成,成為我國西部廣袤土地上的新地標,無一不在深刻改變著西部地區的面貌,標注著西部大開發10年不平凡的奮斗歷程。
改善干旱少雨、沙漠肆虐、生態脆弱的西部地區惡劣環境,西部大開發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特殊地位。黨的十六大確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都賦予了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任務。
中央明確要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頂風沙,走荒漠,登沙丘……胡錦濤總書記多次深入西部環境惡劣的地區考察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2007年4月在寧夏考察時,他強調指出,“要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緊抓好。”
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綠色不斷延伸,生態屏障建設正使西部地區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退耕還林累計實施4億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累計完成治理1.27億畝,西部地區生態屏障得以鞏固。
如何加快西部地區發展,培育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動西部地區經濟走出一條新路子,是黨中央十分關心的課題。
2003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看到這里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科技進步等取得了新的成績,十分高興。他說,欠發達地區要善于從本地實際出發,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科學制定區域發展戰略,積極培育和發展既具有市場競爭力又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和產品,培育和壯大特色經濟。
能源及化學工業、優勢礦產、裝備制造、特色農牧業、旅游產業……10年中,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區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這些特色優勢產業,成為西部地區經濟加速發展的引擎,成為西部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強有力支撐。成渝、關中—天水、北部灣等重點經濟區,正加快形成引領和帶動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
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給中國經濟帶來嚴重沖擊。胡錦濤總書記心系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多次到西部地區考察,深入企業、社區、農村和基礎設施建設工地,同廣大干部群眾共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實現更好發展的良策。
在全面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中,黨中央繼續堅定不移推進西部大開發。中央擴大內需投資43%以上投向西部地區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產業振興、技術創新和災后重建等領域,并且帶動了地方和社會資金投入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表現比預期的要好,經濟增速明顯高于東部地區,成為保增長的強大動力。
民族團結是做好西部大開發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證。2009年8月25日,正在新疆考察工作的胡錦濤在出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干部大會時明確指出,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中央的一項基本方針,也是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首要任務。
2010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對推進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了戰略部署。會議還對加快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
201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新疆工作座談會,進一步明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新疆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工作要求,對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了戰略部署。
隨著政策有力推進、措施貫徹落實,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全得到進一步鞏固,各族人民也得到更多實惠。
在黨中央關心下,經過10年不懈努力,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社會事業和人才開發得到加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