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困局三珠三角市場缺乏吸引力
“保姆荒”是個老問題,過去說到保姆難找,不少人認為是由于工資過低,然而現在廣州保姆工資在服務行業中增長速度名列前茅,為何仍然出現“保姆荒”?
天河萬家家政服務中心的負責人劉小姐說,在廣州,保姆工資在服務行業中,工資算提升較快的,但是跟上海、北京比起來相對還是較低。據劉小姐介紹,由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家政人員收入水平較高,今年在節后,有不少保姆就直奔北京或長三角。
廣州萬家家政公司負責人薛瑞也表示,以前川妹子也有不少到廣州、深圳一帶做保姆的,“但今年引入人員特別難”,一方面是四川的就業形勢好,災后重建項目多,當地能吸納大量勞務用工。另一方面,災后資金充足,工資價位也高,有的甚至超過了到沿海打工的標準。離家近,打工的同時還能照顧家,恐怕是最能吸引川妹子在家就業的原因之一。此外,川妹子在全國各地都比較吃香,“選擇余地大了,廣州、深圳不再是四川保姆唯一的目的地。”
其實走出來的川妹子越來越少,其中很大原因是四川當地特別是成都保姆價位在大幅度上漲。“去年成都保姆月工資1000至1200元,今年已漲到1500元以上,很多人來廣州就是為了多賺錢,兩地工資差異要高于500元她們才有動力。”劉小姐說。據了解,去年廣州就回流了將近30%的川籍保姆。
■破解之道
從中介制到員工制保姆行業期待轉型
記者發現,保姆人數的短缺與待遇不盡理想、工作不穩定、沒有保障有關,以居家養老保姆為例,雖然工資保持增長較快,但隨著物價的較快上漲,其實際增長有限,且與國外、港澳家政服務業差距很大。另外,保姆的社保待遇也存在大量空白,在醫療保險、養老金及失業保險等方面均無法獲得穩定的保障。從廣西來廣州做保姆的王霞說:“沒有社會保障,心里總覺得不踏實。希望能進一個公司,有穩定的收入和保障。”
此外,大多數家庭服務企業都采取“中介制”,保姆和公司之間并不存在穩定的勞動關系,公司難以對保姆進行有效管理和勞動力的調配、儲備。能否使保姆從“中介制”轉為“員工制”,使家庭服務企業能擁有相對穩定的“保姆員工”隊伍?從而便保姆獲得“單位”一樣的保障機制呢?
廣州市家庭服務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關建華介紹,一些家庭服務企業研究過“員工制”的可能性,發現在現有條件下很難實現。公司幾乎難有盈利。
關建華說,為什么“菲傭”成為菲律賓最大的勞務輸出品牌,就是因為它有一套管理和保障的機制,不僅能保障雇主的權益,也能保障“菲傭”們的權益,而這種機制在中國仍然完全是空白。
有關人士認為,目前要完全實現員工制還存在困難,但可“分步走”,先將企業管理人員轉為員工制,并逐步為家庭服務從業人員提供社會保險,將其逐漸納入員工制范疇。
要想破解“保姆荒”,為保姆提供除工資外的保障勢在必行。據透露,目前廣州婦聯家庭服務中心,已開始著手建立相關保障制度,力求盡量解決保姆的后顧之憂。但關建華認為,僅僅靠一個部門來制訂保障制度是遠遠不夠的。
■深圳應對
引進“客家大嫂”力破“保姆荒”
去年11月,89位“客家大嫂”風塵仆仆地來到深圳勞動力市場,短短3小時內就有80名“客家大嫂”被客戶預訂。據介紹,這批來深的“客家大嫂”由梅州市勞動保障局第四批組織輸送,也是該市首次大規模品牌化的勞務輸出行動。
據了解,這89名客家保姆全部來自梅州,平均年齡40歲,來深前她們已在梅州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初、中級家政服務家政理論培訓。接下來,她們將在深圳中家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接受為期一周的全日制技能培訓。
接收這批保姆的家政公司負責人張女士表示,現在內地能過來的保姆越來越少了,“客家大嫂”的到來能解決深圳家政市場的燃眉之急。“客家大嫂”由于在語言、風俗和生活習慣上與深圳一致,又有客家人的勤勞樸實,前幾批都受到市民歡迎。如今“客家大嫂”已成為深圳最受歡迎的家政品牌。
梅州市勞動保障局培訓就業科羅科長告訴記者,從前年開始梅州家政服務員實行品牌化、規模化的對外輸送,“客家大嫂”專業培訓包含老年人護理、嬰幼兒護理、廚藝等,至今共培訓2420人,大部分輸出深圳就業,月薪均在2000元以上。計劃未來三年內向深圳、廣州等地輸入5000名客家保姆。
記者在深圳華傭職業培訓學校梅州市分校看到,許多40歲左右的婦女興致勃勃地在這里學習老年人護理、嬰幼兒護理、廚藝等技能。據該培訓機構董事長朱鳳蓮介紹,該校大部分“客家大嫂”輸出到深圳就業,深受歡迎,深圳甚至還經常出現多個家庭搶一個“客家大嫂”情況。
“其實本省勞動力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過去我們解決用工短缺只是把目光投向外省”,華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羅明忠教授說。
在他看來,在全國勞動力緊缺的情況下,解決“保姆荒”也得要靠我們自己挖掘本省落后地區的勞動力資源。梅州的“客家大嫂”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南方日報記者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