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立冬時節,京城已是冷風陣陣,北京市海淀區行知實驗學校卻迎來一個溫暖的問候,美籍華人任玉書女士又向這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捐贈了約十三萬元人民幣。記者獲悉,這筆捐款近日已通過原美國《僑報》社長范東升先生轉交到了學校。如今,這個以招收外地進京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民辦學校,正在溫家寶總理親自關懷以及當地政府、企業和海內外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取得合法生存地位,一步步健康成長起來。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大量的農民工涌進中國各大城市務工和生活,許多打工夫妻不得不把年幼的子女帶在身邊撫養,但孩子們到了上學的年紀,卻因交不起城市公立學校高昂的借讀費、擇校費而輟學。據估計,目前主要居住在北京城郊貧困地帶的民工約四百萬人,而且人數逐年不斷增加,無法到公辦學校入學的適齡民工子女約有三四十萬之多。
一九九四年,曾是河南息縣民辦教師的李素梅來到北京務工,后應打工親友們的懇求,她在五棵松附近菜地邊的窩棚里辦起“私塾”,給九個孩子上課,于是周邊越來越多的打工者把孩子送來上學,形成最初的打工子弟小學。李老師的丈夫易本耀也辭去老家的工作,來京協助妻子辦學,擔任學校的校長。但學校當時并不合法,經常被執法人員驅趕,租賃來的校舍也時常被拆遷,學校四處漂泊,幾度瀕臨關閉。
然而,他們的學校逐漸引起京城有識之士的關注。一九九六年,該校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趙樹凱局長發現后,國內外近三百家媒體相繼前來采訪報道。著名作家冰心之女、北京市人大代表吳青女士也挺身而出,幫助學校解決各種困難,并在人大會上提出議案,呼吁給予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合法地位。很多社會賢達都堅持不懈地多方奔走斡旋,使學校生存下去。
一九九八年,國家教委、公安部終于聯合發布文件,要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多渠道地解決流動兒童就學問題,同時允許社會團體和個人,經地方教育部門審批依法舉辦簡易學校,并給予扶持。二00四年八月,北京市政府發布的文件中提出,全市實施義務教育的公辦小學和初中,對符合來京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條件的借讀生免收借讀費。
易校長的打工子弟小學終于得以生存發展,并得到地方政府、企業、高校師生、海內外人士的支持及資金、物質捐助。為了秉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經海淀區教委批準,學校正式冠名為北京市海淀區行知實驗學校,現已有一百三十六位老師,三千二百三十六名在校學生,三個小學部、一個初中部。易校長還和石景山區玉泉路小學合作,招收更多的打工子弟到這所公立學校就學。現在,海淀區教委又鼓勵他辦職業高中。
近幾年,當新一屆中央政府更加關注貧富差距,關注農村、關注進城民工的待遇時,行知學校的孩子們受到了國務院溫家寶總理的直接關懷。二00四年五月二十九日,行知實驗學校的師生代表應邀參加了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舉辦的“六一”兒童節文藝演出。溫家寶總理特意要一男一女兩名打工子弟學生緊挨在他身邊,他詢問孩子們的家庭和學習、生活情況,還親手將書包和文具等送給他們,與他們合影,并深情地說:“我們同在藍天下,孩子們在黨的陽光普照下共同成長。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夢,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今年六月一日兒童節時,溫家寶總理又親筆題寫下:“向行知實驗學校的師生們問好。”這一切都深深鼓舞和溫暖了學校的師生們。
現在,盡管行知實驗學校的辦學條件依然有限,有的教室是三個學生用兩個課桌,冬天教室里只能燒蜂窩煤爐取暖,每年維持收支平衡還有很大壓力,但易校長依然想把學校辦好辦大。
易本耀校長說,那些給予學校無私幫助的人們高尚的人格,升華著他的精神境界。他意識到教育好這些打工子弟對幫助他們的家庭、解決他們的就業和穩定社會的重要性。他說學校應盡量調節學生們的心理,讓他們適應自己所處的特殊社會位置,在分享現代城市文明成果的同時,將來也為城市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易校長現在還不定期地與全市一百多所打工子弟學校的負責人舉辦“校長沙龍”,探討辦學中的各種問題,相互支持協助,提高教學質量,好讓北京市幾十萬農民工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 (記者 李妮)
中新網 2005年11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