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但我國技能勞動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大量匱乏,已經成為制約企業持續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威脅著“中國制造”產品在國際上的持久競爭力。
高技能人才成為經濟發展“軟脅”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透露的數字表明,目前在我國2.7億城鎮從業人員中,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以及具有相當水平的技能勞動者只有8720萬人,只占從業人員的33%。包括高級技師、技師、高級技工在內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860萬人,只占技能勞動者的21%。其中,高級技師和技師分別只有60萬人和300萬人。
目前全國許多地區和行業普遍存在技能勞動者供不應求的現象,突出表現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環保等傳統產業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
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發布的《2005年中國人才報告》指出,目前我國技能人才隊伍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一是數量短缺。二是結構不匹配,現有技能人才隊伍的等級構成、職業工種構成、知識和技能結構等不能適應產業結構調整、技術設備更新、勞動組織崗位等變化的需要;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技能人才嚴重不足。三是年齡偏高,技師、高級技師面臨斷檔。企業技師、高級技師年齡偏高,46歲以上的占技師、高級技師總數的比例達到40%以上;青年高級技能人才嚴重短缺。
匱乏之源:教育結構不合理待遇和地位不高
造成我國高技能人才匱乏的原因有多種。第一,在長期以來重學歷教育、輕技能教育的思想影響下,我國的教育結構失衡。有限的教育資源過度向學歷教育傾斜,職業教育長期受到忽視,投入嚴重不足。
盡管目前我國各類職業學校已達2萬多所,但以培養后備高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只有200多所高級技工學校和技師學院,比例太小。
第二,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不重視,在培養高技能人才方面沒有發揮主體作用。一些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后,存在著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對職工重使用輕培訓,甚至只使用不培訓,使技術工人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第三,社會正常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制沒有形成,技能勞動者待遇過低。目前高技能人才沒有得到社會上足夠的重視。
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雜志與中青在線聯合發起的“2005中國技能人才職業聲譽調查”,有52.7%的人認為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不高,不受尊重。高達67.7%的人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學習,技校的生源質量難以得到保證,高技能人才后繼乏人。
加大投入,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機制
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專家提議:一、合理調整教育結構,重點發展職業教育,構建職業教育多渠道投入機制。要及時調整人才戰略,把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大財政投入。
二、充分發揮企業在培養高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制度。強化崗位培訓提升技能,在崗位工作中培養企業真正的技師和高級技師。
三、深化職業教學改革,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走以就業為導向的道路。
四、盡快建立高技能人才的評價、激勵的新機制。突破比例、年齡、資歷和身份界限,促進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長,培養和吸收更多的高素質人才進入高技能人才隊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