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4日召開的全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廣西、貴州、重慶、湖北四省份介紹了各自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的有關情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實施新機制改革中,將應承擔的免學雜費、補助公用經費資金和校舍維修改造資金共4億元全部由自治區本級財政負擔。
針對實施免學雜費政策后,可能會出現的大量輟學學生、民辦學校學生以及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回到公辦學校就讀的情況,廣西采取適當增加班額、增加預訂課本、合理調配現有師資力量等措施,無條件接收回流學生。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春季學期,全區共安排回流學生21.9萬人。
新機制的實行,對“控輟保學”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全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在校生為637萬余人,比上學期增長了1.82%。同時,農村小學生均減少教育支出費用負擔77.15元,農村初中生均減少教育支出費用近200元。
貴州省在落實新機制資金分擔責任上,堅持“省級拿大頭”的原則,地方分擔部分主要由省級財政承擔。其中,免雜費資金地方承擔的20%部分、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資金地方分擔的50%部分以及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費,全部由省級財政解決。
在資金管理上,省政府明確要求,各地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前,已安排的農村中小學預算內公用經費不能減少,嚴禁將上級安排的免除學雜費專項補助資金、公用經費補助專項資金沖減、抵頂本級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并責令各級財政、教育、審計、監察等部門加強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使用方面的監督。
據統計,該省上半年共減輕農民群眾直接經濟負擔3.1億元。
重慶市按國家規定應享受新機制的學生是351.4萬人,針對該市不僅農村貧困地區范圍大、城市貧困居民人數多的情況,重慶將遠郊6區的城區學校和城市低保家庭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民子女也納入改革范圍,全市實際享受改革政策的學生達到378萬人。
重慶市還籌集經費1.92億元,保障全市43萬名農村困難家庭女童受教育的權利,除了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外,還免除了她們的作業本費和住宿費,實現了完全意義的“零收費”。同時鼓勵財力較強的區縣增加減免項目,渝北區、高新區今年實行免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并給寄宿貧困學生補助生活費,實現了“三免一補”。
新機制在重慶的實施累計減輕農民負擔19.98億元,戶均減輕負擔280元,同時遏制了教育亂收費,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湖北省恩施州8個縣(市)于今年春季開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新機制中應由恩施州分擔的資金,全部由省級財政承擔。
恩施州各縣(市)積極進行“校財局管”的探索,成立了縣級教育經費管理中心,取消各中小學校銀行賬戶,實行報賬制;在學校所有權、使用權、收支審批權不變的前提下,由經費中心統一代理結賬、統一編制綜合預算、統一審核上報用款計劃、統一會計管理檔案;進一步規范了學校收支、經費撥付、物資采購和資金管理、監督等環節,確保了專款專用。
今年7月20日,省政府召開會議部署全省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工作,下發了《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