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東政法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的學生,與家庭狀況困難的學生,其消費差異可通過三組數字來勾勒:
一日三餐在校外吃的學生中,前者占86.8%,后者僅占13.2%;平時外出以打的為主的學生中,前者占89.1%,后者占11%;業余時間主要休閑方式為上網的學生中,前者占92%,后者占7.9%。
調查還顯示:許多大學生擇友要綜合考慮“地域影響”、“家庭教育方式”、“學力水平”等方面,更有約23%的被訪學生將“消費層次”作為其擇友的出發點之一。
知名教育問題專家熊丙奇表示:“在大學生群體中,由‘消費差距’而產生的‘小團體’、‘意識鴻溝’值得大家關注。由于大學生消費水平不平衡,由消費差距而帶來的小團體意識將會越來越強,久而久之,來自貧富家庭的同學間的關系,將日漸淡漠,這樣容易產生大學生擇友的功利化。”
調查顯示,與家庭富裕學生相比,80%以上的貧困生心理相對脆弱,主要表現為過度敏感、焦慮、自卑、憂郁等。尤其是剛步入大學校門的新生,由貧困帶來的心理問題比較突出,如何讓貧困新生“精神脫貧”,融入大眾,值得關注。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系高強教授表示,貧困大學生的貧困,不僅體現在物質上,更反映在社會關系網絡的極不豐富。在當前信息知識時代,由于現實條件的限制,貧困生往往容易被限制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與外界保持著一定的隔閡,這又將導致他們在處世能力、生活機會方面的社會性貧困。
還有論者表示,建立貧困大學生的支持系統非常必要。目前,國家有關大學生扶貧的政策尚不系統,現有緩解貧困的措施主要是單純的經濟保障,如獎學金、優惠貸款和勤工儉學等,經濟政策色彩偏濃,情感支持較弱,建立貧困大學生支持系統,不僅要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問題,更要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
■素描
小鄭:為節省1.5元,換乘3次汽車,是因貧窮
27日8時,來自浙江江山市新塘鎮永豐村的小鄭,背著從自家帶來的棉被和衣物,來到復旦大學醫學院新生報名處報到。
廉價的米黃色T恤,洗得發白的運動褲;1米72的個頭,體重僅100斤上下。家境貧寒的小鄭,以浙江理科608分的高分,被復旦大學醫學院法醫專業錄取。
小鄭的哥哥在浙江大學讀書,為了擔負起弟兄倆的學費,爸媽常年在鎮上一私營廠里打工,每人每天平均要工作12個小時,兩人辛辛苦苦換來每月共1000元左右的收入。
小鄭哥哥的大學費用,早已讓家里積蓄所剩無幾,小鄭新學期報到前,學費6500元,住宿費600元,加上第一個月的生活費,總計7500元,好不容易從各親戚家借錢拼湊起來,這讓他更加懂得錢的來之不易。
小鄭告訴記者,出家門時為了節省1.5元,自己放棄了從家到火車站的直達汽車,輾轉3次換乘汽車到火車站,坐最便宜的特慢火車到上海,到上海火車站已是半夜,為了節約住宿費,在火車站里過了一夜,次日一早等學校班車來接。
在新生報到現場,為了盡可能節約開學費用,小鄭隨身攜帶的行李中,光墊被、棉被就占了兩大包,此外,杯子、牙刷、臉盆等日用品又是滿滿一包,“能湊合用的日用品都帶來了,能省就省點,盡量給爸媽減輕點負擔”。
小鄭說,為了給家里省點錢,自己已經計劃好了在大學的費用:大學每月的開支將控制在400元以內。他盤算了一下:一天三餐控制在10元左右,零食不吃,偶爾買點水果,衣服基本不買,日用品盡量少開銷。
小朱:每月1400元生活費還“很不爽”,也可能是“貧窮”
同樣是大一新生,家住上海普陀區、今年考入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的小朱,和小鄭的處境簡直是天壤之別。
為了迎接大學開學,媽媽花了3000元為小朱買了新手機,并承諾手機費全由家長“報銷”。
開學前,爸爸花了10000元買了新筆記本電腦送給她,“這是我和爸爸早就定好的規矩,一上大學,家里的臺式電腦退位,換上新的筆記本電腦。”小朱說。
上大學后,小朱的“待遇”也比高中翻了一番,高中時每月700元的生活費,現在漲到了1400元。
小朱最大的喜好就是收集耳環,家里的耳環整整有一抽屜。此外,K歌,看電影,聽音樂劇,都是她平常最喜歡的消遣。“總覺得錢不夠花,感覺很不爽。”小朱抱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