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混淆引起行為偏差 擺正位置趨近社會預期
不按自己的角色行事可能會引起很多沖突
最近央視做了一個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你們單位愿意接收實習生嗎?”調查結果有點兒意思,52%的單位回答說不愿意。同時,也看到一個充滿抱怨的帖子“再也不用應屆大學生!”當然,大學生不受歡迎的原因很多,但是不能適應從學校到職場的角色轉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在生活中要承擔很多社會角色。而所謂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模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
社會角色包含兩層意思。首先,任何一種角色都與一系列行為模式相關,一定的角色必有相應的權利義務。如病人既有配合醫療護理的義務,又有獲取健康教育、治療護理的權利。其次,角色是人們對處于一定社會位置的人的行為期待,如一提到教師,就會想到教書育人、誨人不倦等行為特征。
應該說,人同時承擔著很多社會角色,在家里,是父母,是子女,是兄弟姐妹;在社會上,是朋友,是熟人;在工作上,是上司,是同事,是下屬。
由于職業化程度的提高,我們要求每個人按自己的角色行事,對特定的場合下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有一定的預期。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很多人并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當我們的行為表現不符合社會預期時,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引起沖突,讓別人不知道如何應對。
除了家族企業幾乎沒有長輩存在的空間
目前企業里有“前輩”的說法,其實“前輩”就是那些能更好地完成社會角色轉換,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并能提供一定指導的人;而“長輩”更多的是指在生活領域中比自己年長的親戚和父母輩的朋友。應該說,在企業里前輩更多,而長輩很少,除了家族式企業以外,幾乎沒有長輩存在的空間。
案例中的星兒以為在職場中上司和同事都應該表現得如長輩一樣,而實際上別人最多只能像前輩那樣給予暫時的幫助。可以想見,如果這種情況不能盡快改善,星兒在這家企業的時間也不會太久。相反,小凡就能按照企業的要求,用符合企業要求的行為來處理工作和人際關系,最終獲得了上司和同事的認可,為企業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為自己爭取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楊羽所遇到的這位熱心阿姨,也混淆了前輩(工作角色)和長輩(家庭角色)的概念。不同角色之間的交往原則存在著差異,工作關系大家更講究公平,而家庭和朋友之間則強調需求。楊羽去阿姨家里帶點禮物,期望阿姨收下,這樣能夠體現公平,符合工作角色的交往原則;而阿姨只付出不要禮物,會讓楊羽心里覺得虧欠,容易產生不平衡感。另外,阿姨表現出長輩角色,關心楊羽的個人生活,從而使楊羽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帶來一些心理困擾。
不同企業有不同的文化,同一份工作在不同企業的判斷標準也存在差異。在一個業績至上的氛圍中,同事之間的友好和睦是第二位的;而在一個重視人際關系的企業里,大家會把同事之間的一團和氣作為第一重要的事情。邵小郁從國企跳到新企業中,從備受長輩照顧到時刻遭遇新上司訓斥,他所面臨的“前輩”與“長輩”心理落差其實是在新環境中再社會化的過程中遇到不適的一種表現。所以,他必須端正自己在新單位的社會角色,調整自己的心理期待,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
區分情況盡快完成角色的合理轉換
應該說,不論剛畢業參加工作,還是從一家企業換到另一家企業,都存在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人們按照企業所要求的角色去工作,同時能把不同的角色區分開來,在不同的場所表現出適合角色要求的行為,盡快完成角色的合理轉換。
那么,如何能夠避免這種現象,盡快地適應職場的角色轉換呢?
第一,保持積極的心態。進入一個新的工作場所,尤其是初入職場,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不適應受到批評是常有的事。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工作中問題的處理是講求公平的,但是在某一個具體事例中,難免出現不公平現象。你可能會受到委屈,面對這種情況,保持積極的心態,調整自己的情緒,積極投入工作,盡快適應工作環境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第二,清晰記住自己的社會角色。工作和生活是不同的,它們的目標、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遵循的原則都不盡相同。應該把工作和生活分開,清晰地判斷和快速地進行角色轉換,不要用同長輩的交往原則來處理與工作中前輩的關系。同時按照工作角色要求自己,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借口,比如我是新手,出現錯誤是可以原諒的。
第三,做好自己的工作。很多大學生剛參加工作,經常抱怨工作簡單枯燥。誠然,有一定難度的工作能夠激發人的工作熱情,但是在企業中,很多一般的工作如果做不好,同樣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危害。而且,當你連一般的工作都做不好,企業又怎敢把有難度的工作交給你去做呢?
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盡快地適應工作環境,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有些道理其實也并不復雜,很多人也知道,但就是不愿意去做。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知道,光明白道理而不按照道理去要求和規范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知道。
所有職業人都需要這樣一種意識:能清晰自己的工作角色,用符合工作角色的行為去做事,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否則,不僅給自己,也會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困擾,甚至失去重要的機遇。如果經常抱怨別人如何不好,社會對自己如何不公平,還可能成為單位中的問題員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 任孝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