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政協委員呼吁,高校要聆聽“客戶”需求
眼下,就業市場兩種現象十分引人關注: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技工荒”并存;二是大學生找工作難和用人單位招人難并存。
“這些現象的出現,正是需要我們反思之處。它反映出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而從一定意義上,又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錯位的結果。”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引起了正在參加浙江省“兩會”的政協委員們的關注。
“市場需要的是包子,學校送出的卻是蛋糕。”一位政協委員說,既然高校生產的“產品”不是市場所需要的,這“產品”又怎么會有“銷路”?針對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這位委員認為,其中固然有相當多的高校畢業生對形勢認識不清,不能正確認識自我、不能合理定位、就業觀念陳舊等等因素,但更重要的一點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有什么要求,許多高校一概不知。
“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脫節’和‘掉鏈’,與許多高校還沒有真正形成招生、培養、就業的一體化觀念有關。”一位來自企業的政協委員直言,現在不少高校或“因師資設專業”,或“發展容易上馬的專業”,前者置市場于不顧,后者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學校應當學會調查客戶的需求。”
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陳浩認為,社會大背景的變化,國家建設中心的轉移,特別是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必然使大學畢業生就業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在轉軌過程中,部分學生的就業標準,還沒有真正實現向“大眾化”轉型。
陳浩認為,基于當前出現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積極整合社會資源,探索校企協同培養可以成為當前高校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據統計,浙江省2006年高校畢業生17.3萬,其中接近80%面向基層企業就業。陳浩認為,校企協同培養,有利于整合校企資源,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所需要的內在品質、思維方式以及外在行為習慣,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技能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有機結合。
據陳浩調查,浙江部分高校已開始了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探索與嘗試,并嘗到了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甜頭。如浙江大學每年邀請微軟、英特爾等公司的總裁進校園暢談企業用人和大學生人才培養;浙江工業大學利用校友企業設立獎勵基金;浙江工商大學開展“浙商對話杭商”;浙江科技學院開展“握手企業家、引領新成長”百名優秀企業家進校園活動,開通“感知企業”直通車,讓大學生提前感悟職業、感奮創業,吸引了學生的踴躍參與。“通過高校和企業的合作與交流,既充實、優化了創業就業導師隊伍,激發了學生熱情,加強了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又推動了畢業生就業工作。”
“大學與企業的合作是21世紀人才培養的潮流和趨勢,對于以培養21世紀人才為己任的高校來說,需要認真聆聽‘客戶’需求。”陳浩說,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依托企業的資源和優勢,校企協同培養,應當可以成為人才培養高校與市場對接的一個有效模式,在人才培養上實現校企合作雙贏。(記者 董碧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