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就業難,一方面各高校公布的就業率數據又很高,為什么?網絡新詞“被就業”一出現,大家就笑了。本報日前也報道了個別學校老師“指導”未就業學生辦“就業證明”的違規行為。本報采訪學者分析,“被就業”等現象的出現,有學校、社會的因素,還有制度本身的因素。有些學校大張旗鼓這樣做,其實是為了規避“誠實的代價”。
隱性“被就業”普遍存在
近日廣東省教育廳公布,截至今年7月1日,廣東省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到68.62%。而一些高校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對外公布的就業率,更是達到了80%-90%以上。很多人發出疑問:在目前幾十年未見的就業難面前,就業率有這么高嗎?
就在廣東省發布就業率前不久,網友“醬里合醬”在天涯論壇發表帖子,慶祝自己“被就業”。原來學校瞞著他,為他找了一份虛假的工作。這樣,沒找到工作的他“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學校已就業的一員。
同時被曝光的還有不就業就不發畢業證的現象。7月4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北京財貿職業學院2009屆畢業生舉行畢業典禮的日子,卻成了畢業生王伊的傷心之日:“倒不是因為同學分別,是因為我沒有領到畢業證和檔案。老師說了,什么時候簽了三方協議,什么時候回來拿畢業證。”
像“醬里合醬”這樣“被就業”的確實是極少數,本報記者專門在廣東高校中做了調查,未發現有學生反映有這種情況,也沒有學校因為學生未就業不發畢業證。不過記者發現以下的情況卻不少:比如個別學校的老師“指導”未就業的學生找單位開就業證明,發畢業證時雖然還沒有多少學生就業,但是公布的就業率卻已經在90%以上(詳見8月6日羊城晚報A1版報道)。
虛假就業率是對學生不負責
-觀點一:“被就業”好過不發畢業證
“‘被就業’現象可能還有很多,沒說并不等于沒有。”剛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畢業的小丘說,好大學“愛惜羽毛”,應該不會這樣做,但綜合能力稍弱的高校為了追求利益,就不好說了。誠如小丘所言,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一本院校中,隱性“被就業”的確很“罕見”,而在二本、三本的院校中,這種現象就較多了。
廣東某高校“準大四”學生小劉告訴記者,他有一位堂兄去年之所以能夠從一所二本學院里“順利”畢業,就是被“隱性就業”了。不過,他的這位堂兄倒很高興,畢竟是順利畢業了,“至少比沒就業就不發畢業證好”!
-觀點二:“被就業”學生得不到應有扶持
一廣東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它是“高校為迎合教育部的‘督促’,讓就業率成了數字游戲。”
在這個游戲中,高校得到了一次自我滿足,但卻深深地傷害了大學生本人。學工商管理的應屆畢業生小陳帶著氣憤而又無奈的語氣向記者傾訴:“不爽,感覺被出賣了。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簽好工作了,但事實上一切都是虛幻,這不是在忽悠人嗎?”
也有人對那些“被就業”或隱性“被就業”的人表示非常擔心,本來按規定可以獲得幫助的他們,由于已經“就業”,享受不到扶持優惠的政策,生活可能過得更加困難。
-觀點三:虛假就業率損害大學公信力
“被就業”躥紅成為一個新名詞后,“醬里合醬”所在的學校招來罵聲一片。有人發問,大學這個象牙塔何時變得這么虛假?大學的精神追求正在被虛假的就業率逐步扭曲,這無疑中損害了大學的公信力。
急功近利的“被就業”也給社會帶來了危害。專家認為:一是對學生不公平。學校將學生欺騙到社會卻不管學生的發展前途,弄虛作假,極不負責。二是對國家而言,虛假就業會造成虛假繁榮,“被就業”對國家就業部門制定相應的政策產生了阻礙作用,進而影響到次年學生的就業情況。
專家認為,就業率不能是利益的同義詞,它必須是中性詞,大學不能圍著就業率轉,而是花更多的心思培養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