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起草專題組成員儲朝暉接受本報獨家專訪,點評大學如何“去行政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意見稿(以下簡稱《綱要》)近日征求意見。《綱要》公布僅幾天后,適逢全國“兩會”開幕,圍繞《綱要》拋出的教育改革、大學“去行政化”等問題,代表、委員輪番展開激辯,民意的火藥桶也一再被點燃,引發社會各界對教育問題的深層關注與思考。
昨日,趁來廣州中醫藥大學開講座的機會,《綱要》起草專題組成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博士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揭密《綱要》出臺前后,點評大學如何“去行政化”,直指高校法人主體地位的缺失……
數百名專家集中起草《綱要》名增“改革”兩字,但改革路徑還不夠清晰
南方日報:《綱要》起草的背景是什么?
儲朝暉:實際上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曾經起草過一個名為“教育發展規劃綱要”初稿,但一直沒有發表。從2008年開始,教育部再次組織了“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起草,與上次相比,名稱上多了“改革”兩個字。實際上,《綱要》草案出爐后,許多章節都體現了“改革”的字眼,比如“人才培養體制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辦學體制改革”、“管理體制改革”、“擴大教育改革”等。
我參加起草工作是從2008年7月份開始,《綱要》的起草分為11個專題進行,專家由相關人員按專題召集,上百位專家集中到位于大興區的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起草《綱要》。
南方日報:《綱要》起草過程中廣泛征集了社會意見,具體情況怎樣?
儲朝暉:通過網絡和郵箱,也開展大規模的調研和問卷調查,《綱要》起草征集到了廣泛的社會意見。征求意見期間,通過各種渠道發表的建議有210多萬條,收到來信1400多件。除了公眾來信、留言,經常會出現一些提意見的“專業戶”,他們多次發來自己撰寫的長篇文章。
廣泛征集意見體現了《綱要》形成過程的民主化、科學化。過去,我們很多的教育文件都采取的是“指示”、“通知”、“紀要”的方式,老百姓的意見得不到充分表達。1985年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是新中國教育史上的經典,也是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份文件所提出的管理體制改革等問題,至今仍然還有待實現。
南方日報:《綱要》正在征求意見,作為起草人,您有何期待?
儲朝暉:《綱要》當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應該注意到還有缺憾。
首先,教育改革的整體目標還不清楚。教育是一個系統問題,不可能不分輕重緩急、大小、原因還是表象等逐一去解決,而是要找到最關鍵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關鍵在管理和評價上。學校如果真正實現民主管理,就能自我糾錯,很多問題在校內就能解決,不會積累得越來越大,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其次,改革的路徑還不夠清晰。我們不能老指望若干年后再來一次大改革。校內民主管理、校長推選產生等等,這些在國際社會上都是很成熟的操作模式。
好大學不會因級別被看不起
《綱要》提大學“去行政化”尚缺操作性,大學好壞不能由教育部門來評價
南方日報:《綱要》提出,“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這被外界解讀為高校“去行政化”的信號。您對此如何理解?
儲朝暉:“去行政化”的方向是對的。《綱要》的提法實際上等于承認了目前中國高校體制存在行政化的弊端。在這樣的體制下,專業性被邊緣化,學者權利被邊緣化,教師淪為“打工仔”,整個大學圍著校長轉。
南方日報:但是有大學校長表示,在全社會都有行政級別的時候,獨取消大學的級別會弱化高校的社會地位。您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儲朝暉:這種說法就類似于說“各行各業都腐敗,我們大學為什么不能腐敗?”顯然是缺乏邏輯的。大學應該憑借自己的教育水平獲得社會的認可,而不是行政級別,事實說明大學也不可能靠行政級別得到真實的提升。陶行知辦育才學校、張伯苓辦南開大學,都沒有行政級別,但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民國時期,蔣介石把南開大學變成公立大學,給級別和經費,但是張伯苓很不情愿。假如一個學校辦得好,就不會因為沒有行政級別而被別人看不起。一所普通大學的校長可能就是真正的教育家,北京大學的校長也可能是一位爛校長,以行政級別分高低顯然不合適。不能用這樣那樣的借口來開脫。
南方日報:也有大學校長提出,行政級別對自己并不重要,隨時可以脫去官服做教授。
儲朝暉: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托辭。目前行政級別對大學里很多行政人員還是很重要的。
南方日報:去行政化應如何入手?
儲朝暉:《綱要》還缺乏可操作性。我個人認為,解決行政化問題應該通過“管評辦”分離來實現———教育行政部門應該依法管理學校,不該伸手時不能伸手;而學校要有自主權,內部民主管理,校長通過民主程序而非行政任命產生;教育評價機構也應該獨立于政府部門,不應該由政府對學校進行評價和排序。
大學辦學自主權是關鍵。過去的教育改革,一直沒有樹立學校的主體地位。比如《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后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總結起來就是兩個詞,“給錢”和“放權”。中小學的管理權下放到鄉鎮是放權,但是放錯了位置,鄉鎮財政沒法負擔,造成了大量的拖欠教師工資現象,又收歸縣市一級。其實,權力真正應該下放給學校,而不是任何一級教育行政部門。
“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黨委領導要堅持,但可以探索多種形式的黨委領導制
南方日報:學校辦學自主權如何落實?
儲朝暉:最重要的是要依法民主管理學校。大學是不是具有法人資格,還有爭論。《綱要》是不是把落實大學的法人資格寫進去,起草時引起了討論,最后還是沒有。實際上,《高等教育法》第30條規定的法人資格僅在民事活動中發揮作用,而對于高等學校與政府的法律關系并未作出明確規定,第32條至第38條規定的大學辦學自主權很難得到政府行政部門尊重。
南方日報:權力縮小,那政府的主要職責是什么?
儲朝暉:政府部門主要應該作好規劃和服務。我曾經提出,政府辦大學,絕對辦不成一流大學。舉個例子,教育部曾經推出一個“精品課程”的工程,我覺得就是損害大學的辦學自主權。真正優秀的大學,自己有課程,有教材,每個教授也有自己的教學程序,通過選課,學生在選教授,選課程,這樣的選擇肯定比通過行政手段選擇“精品課程”更科學。其實這背后是行政權力在發揮作用,如果是學術權力在發揮作用,就絕對不會這樣。
另外,《綱要》提出“公辦高等學校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我認為,黨委領導要堅持,但可以探索多種形式的黨委領導制。比如大學建立理事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黨委書記,理事會民主投票決定學校重大事項。對這個問題,《綱要》文本沒有形成共識。
-點評
●“教授治校”比“教授治學”好
《綱要》:“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
儲朝暉:我認為還是應該提“教授治校”。單純的“教授治學”是治不好的。教授沒有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力,就無法決定資源分配、評價機制等。
●政府部門不能評價大學
《綱要》:“建立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
儲朝暉:能不能做得到,我表示懷疑。美國用了50年才建立獨立的評價體系。美國教育評價體系主要是民間的,怎么建立起來的呢?評估機構要逐步積累信譽,不是政府評估,只是作為社會參照。不是一家評估機構,而是多家,社會就可以有選擇,最后自然出現幾家比較受業界認可的。
中國政府對民間評估機構的存在還是持鄙視的態度,沒有法律去保障他們從事合法的評估活動。教育部門不能對大學進行評價,因為大學都是教育部門的“兒子”,搞得不好會打架的。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張勝波 通訊員簡福愛 統籌梅志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