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高校現有教學資源難以滿足地質人才培養需要
余際從教授分析,高校擴招帶動了高校辦學后,資源的增加,辦學條件有了一些改善。但由于已有資源基礎較差,所以辦學資源的增加趕不上招生增加和教學改革的需要。在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都理工大學、西北大學地質系、南京大學等10所學校的調查中,數據表明多數學校多數指標不合要求,尤其是生均土地,教學用房,宿舍面積,儀器設備,師生比例等都是超負荷運行,直接影響校園和諧和教學及師資水平的提高。
在教師結構中,學源結構欠佳,本校畢業生比例達48.6%,個別學校甚至高達72%,有國外學習經歷少,大專比例偏高,博士生比例偏低。
培養中小學生“地學興趣”,引導青少年報考地學專業
“地質學科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學,它不被社會廣泛認同,屬冷門專業。而缺乏廣泛的公眾認識,是難于發展提高的。”余際從教授提出,要建立大學前、大學間、大學后、社會公眾“四位一體”的地質人才培養體系。大學前,培養“地學興趣”、引導青少年立志獻身地球科學,高考報考地學專業;大學間,突出“發現能力”的培養,為探索地球奧秘打下基礎;大學后,以“創新能力”為重點,做出突出貢獻;社會公眾,突出“地學意識”為地質人才成長提供和諧肥沃的發展土壤。
建立大學前、大學間、大學后完整的地質人才培養體系
余際從教授建議,在中小學中開設地球科學相關課程,如地理、地質、氣象、生態與環境等。大范圍經常地組織地學夏令營、社會實踐日、地球日、地學科普展等,增強中小學生地球科學基本知識,形成珍愛地球、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確立獻身地球科學事業的志向。
大學間,突出“實踐能力”“發現能力”培養。在“厚基礎、寬專業、多方向”的基礎上,通過產學研用相結合,中外聯合,跨學科、跨校聯合,課內外結合、教學科研結合等多種方式,構建起以“發現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素質,使學生德智行美全面發展。
大學后,突出“創新能力”培養。確立科學的人才觀,創造優良的人才發展環境,依托高校開展繼續教育,不斷充實新知識、新技術,依托各類項目和實驗室培養骨干人才,依托重大工程和國家級項目培養拔尖人才,國內外著名專家指導培養領軍型人才等。建立起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地質人才培養體系。
加大投入,規劃國家級地學實習基地建設
余際從教授建議,按大區分布,在現有的基礎上,建設6個國家級地學實習基地。采取“國家投入、專管共用、開放共享”的原則,既是地質高校培養學生的實習基地,也是社會實踐基地和中小學生地學夏令營和科普營地。
此外,他提出,加大對地質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他認為,應繼續增加地質類專業學生撥款標準,加大地質類高校基本建設及專項經費支持力度,設立國家級地質專項獎學金,給予地質類專業高校實習經費補貼等。
為鼓勵地質人才去勘探一線工作,他建議,政策傾斜,完善津貼補貼政策。給一線人員大幅度提高野外津貼,改善工作條件和文化生活。設立國家功勛地質隊員稱號,享受“五一”勞動獎章待遇,赴邊疆工作滿十年后可自選戶口所在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