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小升初成“小高考” 素質教育成口號
小升初本應免試就近入學,嚴禁組織統一考試。但近年來,小升初擇校越來越熱,各地名校紛紛使招,變相舉行各類考試選拔優質生源,形成一條越拉越長的灰色利益鏈。為了爭奪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家長和孩子奔走在各類培訓班之間,家長們焦慮苦悶,孩子們疲憊不堪。然而,這一畸形的競爭怪圈仍在蔓延,裹挾著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黑色“小高考”,灰色利益鏈
湖北武漢一位初中校長介紹,盡管規定初中招生只能采取目測、查看個性特長等方式,不得以筆試方式擇優,但實際上有很多學校仍在組織奧數、英語等各種考試,有的還打著獎學金測試等幌子組織考試。
在寧夏銀川、河南鄭州等地,由民辦學校“導演”的小升初甚為激烈。每個學校單獨命題,考試時間不同,有的還組織多次考試。為了勝出,小學生們不得不在正常學習之外,奔波于各種沖刺班。家長何慶感嘆:“接到被錄取的電話,孩子和我都激動得哭了。在大半年時間里,孩子共參加了6個學習班,累得讓人心疼,我也跟著煎熬。”
武漢媽媽熊女士在網上發布《女兒小升初,我被逼成“變態娘”》,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她說:“為了女兒培優,我舍不得吃穿,把大把鈔票送給培優機構。節假日不屬于孩子,也不屬于我,眼睛盯著的只是考試成績,原本正常的小升初變成了黑色‘小高考’。”
小升初擇校熱的背后,實質上是利益的交換。21世紀教育研究院負責人、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專家楊東平說,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與重點學校結成利益聯盟,造就居高不下的擇校收費市場。重點學校與培訓機構結盟,規避風險,制造課外培訓的巨大商機并分享利潤。
為了搶奪優質生源提高升學率,一些公辦高中通過控制民辦初中學校,收取高額學費和擇校費。在銀川、鄭州等地,各民辦學校除通過考試的尖子生外,線下學生通過繳納擇校費獲得入學資格,學費單算,擇校費以每差一分交1000元~3000元不等的標準計算,比如差20分,則要交2萬~6萬元不等的擇校費。
“占坑”是近年來北京小升初出現的新名詞。“占坑班”大多是公辦重點中學自辦或與社會機構合辦、面向小學生的學科培訓機構,從中選拔優秀生升入該校初中。據了解,“占坑班”費用僅是小升初花費中較小的一部分。此外,重點中學、大學教師及專職教師相當走俏,教材出版機構也因此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