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均衡配置教育資源,落實素質教育
“競技教育”是對中國高考指揮棒下的中國式中小學教育模式的一種概括。在這種教育模式中,學生的學習是以成績競爭為目的,它脫離了教育的本質——育德和啟智。
寧夏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謝延龍認為,禁止奧數等競技類教育,必須形成制度化措施。比如哪所學校出了奧數題,哪個培訓機構仍在開辦奧數班,就直接撤校長職、吊銷培訓機構辦學資格。只有下大氣力,才能擠壓其生存的空間。
“政府一定要合理分配教育資源,重點扶持弱勢學校,逐步縮小優質校與薄弱校的差距,均衡配置教育資源,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文東茅表示。
目前,銀川等地探索出“指標到校”等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的辦法。高中學校招生時,由教育部門依據初中學校的辦學規模及辦學質量,按一定比例將優質高中的招生指標分配到所屬初中學校。
寧夏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王安全告訴記者,“指標到校”在促進教育均衡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今后分配指標的比例還應提升。這將使薄弱學校和名校的生源差距進一步縮小,對提高薄弱學校辦學信心和教學質量非常有益。
“擇校實質上是擇師”。專家認為,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同時應加強優秀教師在公辦學校間的有序流動。武漢今年嘗試推進區內教師輪崗制,促進名師流動,讓名校帶動薄弱學校共同發展。北京市通過優質資源共享,將更多普通學校提升為名校,已與所屬16個區縣正式簽訂責任書,落實區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責任。
“上好的初中,才能上好的高中,上好的高中才有更多希望上重點大學,這是一個學生成長的路線圖。這樣,高考壓力提前6年壓到了孩子身上。”河南省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張金波認為,對小升初擇校熱如果不采取切實措施加以扭轉,素質教育將永遠是句空話。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葉顯發表示,要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應從大學選拔考試開始,樹立多元化的選才標準。教育要以人為本,更應關注小學階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培養。(《半月談內部版》2012年第8期,記者 陳曉虎 王思海 黎昌政 秦亞洲 艾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