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核心提示
一8歲男孩明明(化名)入小學“面試”,老師出三道題答對一道,詢問爸爸名字回答的是乳名,與其身份證、戶口本不符。初試未能過關,校方以基礎太差為由,將他拒之門外。昨天,明明跟隨父親到鄭州市中原區教體局討說法時,相關負責人建議去醫院測定智商;智商合格原校接收,智商不過關,送育智學校就讀。
【哭訴】
8歲兒難入校讀書
昨天上午10時許,在鄭州市桐柏路中原區教體局門口,42歲的魏雙恒和8歲的兒子滿臉沮喪。孩子去學校讀書,被告知先做智商測定,這是父子倆第二次到教體局討說法。
據魏雙恒介紹,他是南陽鄧州人,從1997年開始,夫妻倆就來鄭州打零工。“我只讀過4年書,深知沒有知識的害處。”魏雙恒說,由于掌握的文化知識有限,他打工期間曾有晉升的機會,但都遺憾地擦肩而過。目前,他在一家公司打雜,妻子做保潔員,兩人月薪合計不足2000元。嘗夠了沒有知識的難處,夫妻倆咬緊牙關省吃儉用,發誓要供一雙兒女好好讀書,“將來用知識改變命運。”
“女兒在鄭州讀中學,兒子一直在老家,由父母照看著,剛接過來數月。”魏雙恒說,去年本應該把兒子接來讀小學,考慮到他在老家貪玩得厲害,學的東西不多,就干脆讓他多上了一年幼兒園,鞏固知識。辦理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手續,出生于2004年的明明,被劃片到建設路第三小學。然而,讓父子倆沒想到的是,經過一番簡單的“面試”,明明落選,不能就讀。
【糾結】
入學“面試”試題有點雷人
魏雙恒說,送孩子入學的時候,老師對孩子進行了簡單的測試。事發時,他沒有獲準在現場,“過了幾分鐘,學校說孩子反應不行。基礎太差了,不能入校就讀。”上學被拒,他繳納的48元學雜費,亦被當場退還。
向兒子詢問“面試”內容,明明轉述說,三道題答對了一道,老師問爸爸叫啥名,他說叫“強”。
“就因為這原因,拒絕孩子入校讀書,我實在難以理解!”魏雙恒說,“強”是他的乳名,平日里親友們都這么稱呼,這與入學時提供的身份證、戶口本名字,相差甚遠。兒子聽習慣了,思想中就認為這就是爸爸的大名。
敘述著遭遇,魏雙恒淚流滿面,他悲戚地說,兒子從小跟隨奶奶長大,母親身體不好,小家伙斷斷續續把幼兒園讀完,“孩子剛到大城市,見陌生人害怕。10以內加減,算得順溜,怎么能被拒絕讀書呢?”
【說法】
教體局稱新生入校要面試
在中原區教體局教育科,趙科長在出具一份《2012年中原區小學招生工作意見》后表示,這個孩子出現的情況,解決辦法就是去測定智商。若符合要求,可繼續到建設路第三小學,若不合格,則去區育智學校。
這份招生要求中提到:各小學在組織適齡兒童入學時,一定要依法做好三類殘疾少年兒童的入學工作,尤其要做好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工作。對因病不能按時入學的學齡兒童,由家長或監護人提出申請,附區級以上教育主管部門指定的醫療機構的診斷證明,經區教體局批準,可暫緩入學。學齡兒童智力經市級以上醫療機構測試,智商在45到79之間,原則上到中原區育智學校就讀。
趙科長介紹,適齡小學新生入學的時候,學校會進行簡單的面試,出的題目都比較簡單,個別兒童出現反應遲緩時,通常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做智商測定。“俺帶孩子到鄭大一附院檢查,醫生說啥事兒沒有,沒法開證明。”在現場,魏雙恒無奈地說。
【轉機】
明明可返校讀書
老師測試后說明明基礎太差。小家伙回憶起那一幕,似乎顯得很不“服氣”。在教育科,有人給他出了幾道數學題,小家伙掰著指頭認真核算,最終將正確答案寫上。
“我想在這兒上學,(這兒)比老家漂亮多了。”說著,小家伙露出一臉的茫然。采訪中,中原區教體局當即與建設路第三小學取得了聯系,卻未見校方人士到場。“我會盡力解決他的上學問題。”趙科長表示。
昨天12時下班時,明明被中原區教體局人員叫走,問了一些問題后,趙科長現場承諾,“明天上午8點,明明可到建設路第三小學報到。”此次詢問,教體局都問了他什么呢?據該局一位知情者透露,兩位老師詢問了明明色彩、圖案等,盡管小家伙回答得較慢,但都答對了。對于當初的測試,他不愿做過多置評。
“國家禁止搞入學測試,但是作為教育方,也是很有苦衷。”針對此事,鄭州市一位從事多年幼教的資深小學校長稱,學校搞面試的初衷,是想遴選出的確存在問題的孩子,引導他們通過育智教育,塑造成人。農村孩子進入城市讀書,對環境、人員非常陌生,老師應當循循善誘引導,采取簡單的方式方法一棒子“打死”,會對孩子和家長造成巨大的傷害。(大河報記者郭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