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數學大家批判“中國式奧數”
中國拿了最多的“奧數金牌”,為什么沒有“數學金牌”?
奧數震動了兩位最高科技獎得主
一談起“奧數”,國內當今數學界的泰斗級人物吳文俊院士就急了。
他在沙發上挺直了腰,瞪大眼睛,伸出手掌指指點點:“是害人的,害數學!”
“什么奧林匹克?沒這回事!”
這位獲得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老數學家擺擺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不值得講——胡鬧了,走上邪路了,非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起到反面作用。”
這是93歲的吳文俊少有的嚴肅的一面。在數學界他以“老頑童”著稱。他已許久沒有公開露面。對于“具體的知識”,他形容自己已經知之甚少。
接受采訪時,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聲稱,自己如今“主要是在看小說”,“各式各樣的小說、好看的小說”。
他評價“日本的偵探小說有意思”。在他看來,日本偵探小說反映深刻的社會背景,不像英國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那樣,用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來吸引人。
至于數學上,他認為自己“還可以有所作為”——“我想我還可以做一點事情。能夠做到多少就不敢說了。”
喜歡讀歷史、看小說,這是吳文俊少年時代就有的愛好。包括他在內,眾多數學大家屢屢告誡晚輩要涉獵廣泛。
可事與愿違。一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他連續幾年參加高校招生,面試中學生中的佼佼者,不少人出自中學“競賽班”。他問這些學生業余看些什么書,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競賽參考書”。
“幾乎所有人都這么說!如果一兩個人這么說也就算了。這個就很嚴重了。競賽成了唯一重要的東西了!”這位數學家憂慮地說。
面向中學生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始于1959年。直到1985年,中國才第一次派學生參賽。然而自此以后,“奧數”在中國的發展超出了數學家們的想象。
數學家楊樂院士說,奧數本是面向一部分對數學有興趣的中學生,但現在對數學缺乏興趣的同學也紛紛加入,有些同學因為負擔太重,可能產生逆反心理。
因為升學“有用”,孩子們被送到了各類奧數培訓班。
80歲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航天專家王永志院士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他邀請過約40名學生、家長和教師與自己見面。有孩子對他形容,“受不了了”。也有家長告訴他:“孩子累得都想自殺!”
去年12月,王永志與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青少年科技活動站一起,開展了面向北京市豐臺區9所中小學2200多名師生和家長的無記名問卷調查。
調查發現,63%的孩子正在參加奧數、英語、作文等各種輔導班、補習班,每人平均參加四五個,多則9個。在一個只有4萬多人的街道辦事處轄區內,分布著50多家培訓機構。一所小學的121名畢業生中,留在本片區中學的僅有20人,101人舍近求遠上了其他學校。隨著年級增長,戴眼鏡的學生人數“直線上升”。
王永志認為,奧數等比賽成績已經成為名校選拔學生的重要標準,形成了體系外的“小升初”選拔機制。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狀況雖然無法在短期內改變,但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標準,嚴禁升學考試考題超綱。他建議實行問責制,考題超綱的,主管領導問責;擅自將各種考級和競賽成績作為招生條件的,校長問責。
這位著名科學家不贊成“一刀切”取締奧數等項目。他說,人們的需求千差萬別,有人認為學業負擔過重,也有人學有余力,輔導班仍有市場。但是教育部門必須釜底抽薪,奧數等競賽成績不能與升學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