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層出不窮的貿易摩擦,從最初的“不知所措”,甚至無人應訴,到逐步學會應用世貿規則,結成聯盟應對貿易摩擦,加入世貿組織五年來,真實的變化發生在中國企業身上。
2002年初,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才兩個月,最具中國特色的陶瓷產品便接二連三地遭受來自印度、墨西哥、菲律賓的反傾銷調查。在當時,“反傾銷”對中小企業為主的中國企業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匯,中國人一向害怕訴訟,何況是國際“官司”,于是大多數企業選擇了退縮。
不戰而退的結果是,“印度建筑陶瓷反傾銷”案因無人應訴而被裁以高出售價1倍多的反傾銷稅,接著菲律賓對我國瓷磚實施為期三年的保障措施和加征懲罰性關稅;隨后,埃及對中國陶瓷餐具發起反傾銷調查,又因無人應訴而被裁以征收高達305%的反傾銷稅,中國企業嘗到了“被動挨打”的苦頭。
數字顯示,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之初我國企業面對反傾銷等貿易摩擦時,應訴率只有40%左右,而到目前為止,這一數字已提高到90%左右,對來自歐美等發達國家、重點市場的反傾銷應訴率更是達到100%。
廣東省外經貿廳公平貿易局局長陳立鵬認為,變化的產生首先來自企業觀念的改變。過去大多數企業認為國際貿易“官司”是政府的事,現在則普遍認為企業才是應對貿易摩擦真正的主體。只有積極應對,與競爭對手面對面“較量”,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應對貿易摩擦的“實戰”中,松散的、各自為戰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到了一起。2004年元旦剛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就啟動了對產自中國的凍蝦進行反傾銷調查,而此前一年,當美國方面還在醞釀發起調查時,出口凍蝦的大省廣東的一些凍蝦生產經營企業已注意到這一動向,并自發成立了“廣東輸美蝦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接到立案消息后,雖正值元旦假期,但該聯盟迅速召開應訴大會,來自廣西、福建、遼寧等省份的一些蝦生產和出口企業紛紛參加進來。
如果說“蝦聯盟”是在第一時間向行業內企業發起了警示,并爭取到應訴的主動權,那么隨后出現的“鞋聯盟”等則是一種更具實質意義的結盟:共同籌錢打“官司”,企業的利益捆綁得更緊了。
在今年2月歐盟對中國產皮鞋發起反傾銷調查后,首先是臺資、港資企業率先站出來,成立“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隨后民營企業紛紛加入,使這一聯盟擴大到200多家企業。
外貿專家分析認為,在當前商會、協會普遍存在力量弱,協調能力差的情況下,“聯盟”成為中國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以“鞋聯盟”為例,整個案件的應訴過程中,“鞋聯盟”表現專業,積極籌措資金,在國內外分別聘請專業律師和會計師,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與此同時,主動走出國門開展游說活動,赴歐洲參加聽證會,與歐洲進口商結成戰略伙伴關系。
陳立鵬認為,盡管“鞋案”在重重壓力下,中國企業被裁以較高的反傾銷稅,但終裁稅率卻由初裁的19.4%下降到16.5%,反傾銷實施措施也由一般5年降低為2年。中國企業在整個案件中表現出色,終裁結果也顯示“鞋聯盟”的積極努力發揮了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鞋聯盟”的支持下,有多家中國制鞋企業宣布將繼續上訴至歐洲法院,一改過去反傾銷終裁后“被動接受”的態度。專家認為,從加入世貿組織初的束手無策,茫然觀望,到現在積極應對,有組織、按步驟、有層次地按照世貿規則維護自身利益,中國企業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中正日漸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