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肩挑“保增長”的重擔,一面頻頻拍下“地王”,在“三年大限” 即將到期之際,央企的雙面角色顯然令國資委陷入了兩難境地。據相關媒體報道,80多家副業為房地產的央企在二季度的收益中,有近三成來自房地產業務。專家對此認為,需要明令禁止央企把“保增長”的資金投入到副業中,國資委還需要進一步推進央企重組和結構調整方面下重拳。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7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7720億元,同比增長11.6%;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來源28639億元,同比增長28.7%。此外,7月份房價依然持續攀升,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4175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7.1%;商品房銷售額19600億元,同比增長60.4%。
另據專業機構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各月成交總價排行前10名的地塊中有60%的高價地塊由國資背景企業獲得。近兩個月內,國企陸續競得近20個熱門地塊,涉及土地款超過265億元。其中,刷新單價和總價的地塊達到13宗,直接導致地價的爆發式上漲。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當前國資委分管的136家央企中,逾七成企業涉足房地產業。其中以地產為主業的有16家,如保利、遠洋、華潤等;輔業包含房地產的則達80多家,他們的主業原本和地產關系不大,來自鋼鐵、冶金、醫藥、農業、糧油、化工等行業,這些企業組成了最新的一股拿地大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地產業資深人士表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政府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首先要穩定央企,國家的4萬億投資更多地分配給了央企;同時,在大規模的銀行信貸的支持下更使得國字頭企業在拿地時顯得“財大氣粗”。然而,若投資實體經濟的話,出口下滑使得傳統制造業的利潤大幅下降甚至虧損,在宏觀經濟環境仍不確定的情況下,“錢”途渺茫。資本的“逐利”特性必然使其流向近期銷售火爆、高利潤的房地產市場。因此房地產成了很多央企避險的投資領域和新的利潤來源。有數據顯示,二季度主業非房地產央企的直接利潤中有28%來自于樓市。
中國政法大學企業重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認為,隨著經濟的復蘇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回暖,目前有一些央企本身并不是做房地產的也進入到這一塊業務中來。從近期上海、北京等地“地王”現象的頻頻出現可以看出,許多央企在房地產行業高額的利潤誘惑下,又開始偏離主業投身其中。與此同時,國資委則在“保增長”的第一目標下,對于央企的整合重組以及主輔分離工作可能有所放松,推進的速度也慢了一些。
李曙光表示,雖然目前國資委處于一個兩難的境地,但國資委推動結構調整和重組的決心不能變。對于央企房地產業的重組,國家一直是有設想有規劃的,但下一步的難度是,一些原來不做房地產業務的央企現在也進入到這個領域,這將給結構調整和房地產業的重組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國資委要更進一步推動央企主輔業分離工作,從風險上加強預警與監管,禁止“保增長”的資金投入到房地產業務等高風險業務中。(劉麗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