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點項目——赤潮災害預報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赤潮災害發生率的預報精度達到33%。這比項目任務書要求的預報精度高了8個百分點。
赤潮是一種海洋災害,它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損害,并進而影響沿海地區人民群眾的經濟社會生活,但由于對赤潮發生機理的認識不足、現場觀測數據交流困難等原因,赤潮預報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難題。
2001年,“赤潮災害預報技術研究”被列為“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點項目,課題由國家海洋局二所承擔,課題組長由國家海洋局二所首席研究員黃韋艮、國家海洋局一所丁德文院士擔綱。項目任務書要求,赤潮災害發生率的預報精度必須達到25%。據記者了解,這也是中國首次為“赤潮災害預報技術研究”立項。
在研究期間,項目課題組利用開發成功的赤潮預報技術與模型,進行了試預報,共發布衛星遙感監測預報30次,赤潮統計與數值預報113次,赤潮發生率的預報精度達到33%。這一成果通過了“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點項目專家組的驗收。
已通過驗收的其他研究成果還有:赤潮遙感監測模型;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赤潮預報方法;赤潮統計預報模型;赤潮數值預報技術;有毒赤潮診斷技術指標;中國海區赤潮災害信息管理系統等。這些成果為政府管理部門及時了解赤潮災情,組織防災、減災,加強海洋綜合管理提供了信息和依據。
課題組下一步將在赤潮高發海域——寧波象山港進行“赤潮災害預報技術研究”二期研究。科學家們將在現有赤潮災害預報技術和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預報技術。(傅丕毅 陳榮發)
新華網 2004年5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