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水位下降及水質污染導致洞庭湖丁字堤沙灘裸露,魚類死亡。資料圖片
專家認為長江大旱不能極端地說與三峽水庫無關,也不能說絕對有關系
16日,第二屆長江論壇在長沙結束。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長江論壇上,洞庭湖、三峽工程、長江的關系變化成為眾多專家討論的焦點話題。第三屆“長江論壇”將于2009年在上海舉辦,論壇的主題將有關長江河口的保護和發展。
“江湖關系”影響長江防洪
“隨著三峽工程的建成并投入運行,長江與洞庭湖的關系發生調整和變化,而這一變化可能導致長江武漢段的防洪壓力增大。”專家們普遍認為,三峽工程的興建和蓄水,改變了長江中游的防洪形勢,長江中游防洪形勢將面臨新的變化。
剛剛公布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指出,三峽工程建成后城陵磯以上河段首先沖刷,沖刷幅度大于武漢河段,因此在一定時期內城陵磯河段下泄流量加大,有可能會加重武漢河段的防洪壓力。
洞庭湖作用仍不可替代
我國第一大淡水湖的榮耀曾經屬于洞庭湖。而如今,由于經歷長期的泥沙淤積、湖盆淤淺、洲灘廣布,洞庭湖已退居鄱陽湖之后成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專家認為:加強洞庭湖生態功能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的劉卡波認為,即使三峽工程全部建成,洞庭湖作為長江最大的調蓄湖泊其作用仍不可替代。湖南省水利廳廳長張碩輔認為,長江中游防洪矛盾依然集中在城陵磯附近地區,洞庭湖作為長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用不可替代。
水利部部長汪恕誠認為,鑒于洞庭湖對于整個長江中下游防洪安全的重大影響,妥善處理長江中游一系列水問題的核心在于處理好長江與洞庭湖的關系,要將水污染治理與濕地生態恢復納入洞庭湖綜合治理根本目標,切實保護好洞庭湖這一寶貴的“長江之腎”,使洞庭湖湖面不再萎縮。
長江開發要留有余地
“長江論壇的主題是保護和發展,這是中國政府發出的信號,不能再100%開發長江了,要給生態留出余地。”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長江的健康標準應是可持續發展,而保護健康長江可持續發展與開發利用之間的平衡點,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點。
“按照國際上的標準,一條河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不應該超過40%,超過40%就會給江河帶來嚴重的生態災難。”汪恕誠透露,目前,長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是18%,黃河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達到了60%,海河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更是高達98%。盡管長江的水資源豐富,是黃河的15倍多,但是開發程度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水庫影響要長期監測
剛剛公布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稱,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三峽地區微震活動頻度明顯增加,主要集中在巫山-秭歸-長陽一帶,強度仍然維持在較低水平,未突破正常狀態,不會對三峽水利樞紐和三峽地區的人民生命財產構成威脅,但岸邊松散堆積物塌岸和局部滑移也會危及部分居民點的安全。
針對去年長江上游大旱是由三峽工程引起的說法,作為《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主編之一的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表示,大旱與三峽的關系,僅看一年的結果是不夠的,要長期持續監測。
翁立達認為,長江大旱不能極端地說與三峽水庫無關,也不能說絕對有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型水庫會影響局部地區的氣候,比如奉節地區,在三峽蓄水之前很少有霧天,自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之后,霧天明顯增加。(記者 錢忠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