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總局探索治污新思路,把行政管制、市場力量和公民社會結合起來完成綠色轉型
本報訊(記者馬力)水成為了今年環保的一個重點主題。剛進入下半年,一場針對水環境的“環評風暴”刮起。涉及到了中國的四大流域,被稱為“母親河”的江河——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多達數億的人民依靠著江河帶來的水生活。
水污染危機連續暴發不是偶然事件
其實,這次風暴并不是對水關注的開端,從2005年年底松花江事件后,中國平均每兩天發生一起環境的突發事故中,70%是水污染事故。5月,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在吉林省長春市表示,松花江流域將全面限污,進入休養生息。
“兩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水污染事故高發期。而今年夏天以來太湖、滇池、巢湖的藍藻接連暴發,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水污染密集暴發階段。”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昨天表示,各地水污染危機的連續暴發,不是偶然的突發性事件,說明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方式不僅使中國的資源環境到了難以承受的底線,也嚴重威脅到人民的日常生活。
而在國外,一些媒體鼓吹的“中國環境威脅論”,也將攻擊的主題從空氣的污染轉移到水的污染,從飲水問題到水污染造成的地下水過度開采,甚至提出中國江河的污染造成對海洋環境更大的威脅。
潘岳認為,目前中國水環境現狀,不能說已經“難以挽回”,但確實已經處在一個危險的臨界點上。上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江蘇無錫召開的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把治理“三湖”作為國家工程擺在更加突出、更加緊迫、更加重要的位置。
“限批幾個市實在是杯水車薪”
中國開始治理淮河污染,已經有10多年的時間,其他江河也治理了多年,但上世紀50年代的工業布局,使得這些大江大河的周遭布滿了大大小小的企業,至今,仍有很多的違法企業,向這些為人們提供飲用水的江河里排放著污水。這些江河的水環境,在多年的治理后,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一些流域的污染甚至愈演愈烈。
對于為什么要再次祭出“殺手锏”的“限批”,潘岳認為,是因為水資源惡化趨勢遠遠比人們想象來得快。
“今年入夏以來,接連發生了太湖、滇池、巢湖的藍藻暴發事件,這不是偶然的突發性事件,而是傳統的發展模式積累的環境成本到了臨界的時候。矛盾最激化、最早暴發的領域就是‘水’”。他認為,毫不夸張地說,“水”將是中國未來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內環境領域的最重要、最緊迫的主題。
今年年初的“區域限批”取得了明顯的效果,4個市和4個集團都迅速整改。
但當記者問到對這次“流域限批”抱有怎樣的期望時,潘岳的回答卻令人意外。“恰恰相反,我不敢有什么奢望,因為環保局的權能太有限。”他認為,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有著中國超過60%的人口和65%的GDP,它們的問題解決了,中國的環境問題就基本解決了;它們的問題解決不了,中國的環境問題就永遠解決不了。和這樣的目標相比,環保總局限批幾個市,實在是杯水車薪。
“但這個行動一定要做,為什么?因為這是一個開始。”他表示,扭轉不科學的發展觀是個陣痛的過程,不是光憑喊幾句口號就能落實。需要犧牲與勇氣,更需要智慧。環保總局正在探索一條防止污染的新思路,如何把行政管制、市場力量和公民社會結合起來,完成中國的綠色轉型。
中國將要建立“環境后督察”制度
對于這次的“流域限批”與上一次“區域限批”的不同,潘岳表示區別關鍵在于,此次限批除了要求限批對象“關停整改”外,還要要求所有限批城市必須立即啟動城市發展和流域開發的規劃環評,結合流域環境承載力,明確本流域和區域主體功能和生態功能定位,為下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奠定基礎;環保部門正在探索用市場的力量,用環境經濟政策來遏制污染;而且,還要建立“環境后督察”制度。
潘岳說,胡錦濤總書記近期就蚌埠市小化工污染問題做出如下批示:“對環保部門在檢查中責令停產整頓的企業要有后續督察措施,對拒不執行的要嚴肅處理”。從此次“流域限批”開始,環保總局將對責令停產整頓的污染企業將定期進行督察,對于通過環評審批的企業是否兌現環保承諾進行抽查評估。
對此,潘岳看來,更重要的是,應該讓公眾行使監督權。“因為公眾是環境的最大利益相關者,最有動力去監督相關部門和企業是否履行了責任,是最高效、最公正的環境督察員。”各級政府應提供公眾監督的平臺。兩個月前,國務院已頒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這便是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