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轉暖,氣溫回升,4月13日,在浙江長興與江蘇宜興交界的太湖西南部沿岸首先發現有藍藻集聚現象,并形成明顯的藻類水華。
經監測,發生藍藻水華水域,水體中藻類密度在1500~2800萬個/升之間,集聚帶寬度有100米左右。梅梁湖西岸也有少量藻類,呈絲條狀分布,水體中藻類密度在500萬左右。相關部門隨即啟動了藍藻預警機制。
同時,環境保護部也組織有關湖泊環境專家聚集無錫,尋找應對措施。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金相燦,對今年太湖藍藻水華情勢進行了翔實客觀分析,并提出了6項遏制藍藻暴發的建議。
水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今夏仍會有規模較大的藍藻水華暴發
金相燦認為,目前太湖水質處于劣Ⅴ類,營養狀態為中度富營養化,水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在春末、夏秋季溫度、光照適宜時,太湖就會出現大面積、大規模的藍藻水華,這一現象即使在努力控源治理的條件下,可能還會延續3~5年甚至更長時間,年間差異可能存在,但這種大趨勢暫時無法改變。
金相燦認為,今年的太湖藍藻水華暴發態勢不容樂觀,應當做好應急預案。他說,根據現有的研究結果,決定藍藻生長并形成水華的原因,一是環境要素,二是藍藻的種源。
金相燦說,從環境要素來看,根據江蘇省水利廳所提供的數據,從今年2月17日就從長江向太湖調水,目前太湖水位比常年偏高10~15厘米,這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太湖水體的營養鹽濃度,同時形成的湖流不利微囊藻的生長與堆積,有助于抑制藍藻的生長與水華的形成。但是2008年是拉尼娜年,其特征是冷冬熱夏,春季以濕冷為主,進入夏季將會是高溫炎熱且降水偏少。近期的溫度遙感監測顯示,3月10~20日期間,太湖周邊地區的溫度明顯上升,尤其是梅梁灣周邊由于城市熱島效應,溫度顯著高于其他地區。
接著,金相燦又談到了藍藻的種源。根據前幾年的觀測與分析,太湖水華藍藻的種源主要來自于前一年水華沉降到底泥表面過冬的藍藻休眠細胞。2008年3月20日在全湖主要湖區的檢測表明,太湖目前浮游植物中硅藻數量最多,藍藻其次,綠藻最少。在南太湖水域,已有肉眼可見的微囊藻群體,而梅梁灣等其他湖區還沒發現,藻類光合作用活性未發現明顯的湖區差異。
隨后,金相燦根據環境要素和藍藻種源狀況分析,得出了初步結論:由于冷春,以及近期的調水,稀釋了營養鹽并推動了水流的流動,因此,與近幾年類似,仍有可能在太湖西南部水域最早形成水華;夏季仍會有規模較大的藍藻水華暴發,持續的高溫天氣仍然會在西太湖和梅梁灣等湖區形成嚴重的藍藻水華。
專家提出6項建議,遏制藍藻暴發
針對今年還有藍藻暴發的可能,金相燦提出6項應對措施。要強力控制污染源。采取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大工業污染源控制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取消圍網養殖,加強污水處理廠出水、養殖廢水、面源污染等低污染水的控制措施,修復湖濱帶,增強湖泊自凈能力,控制湖體周邊入湖污染負荷。
要加大全湖藍藻生長與水華形成的監測與預測力度。盡快啟動藍藻水華預測預警行動,在觀測到南太湖水域形成藍藻水華后,就要開始密切監視藍藻水華的漂移以及北太湖水源地和景觀湖區藍藻水華的情勢,同時采取一定的措施,去除南太湖水域的藍藻水華,在一定程度上盡量減少全湖夏季的藍藻水華種源。
要協調調水與防洪的關系。由于調水促進了湖流的流動和營養鹽的輸出,對控制藍藻水華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在防洪安全的情況下繼續進行調水,并對調水的湖流走向進行監控。
要及時打撈藍藻水華。根據風向和湖流對藍藻水華的驅動,使其在局部湖區堆積的情況,及時進行機械或人工打撈。
要加強對水源地和景觀湖區的監測力度。必要時采取圍欄措施,減輕藍藻水華對供水和旅游的影響。制訂2008年太湖水華暴發應急預案,保障供水安全。
要建立太湖生命觀測系統與藍藻水華預警平臺(實驗室)。太湖已形成了藻型生境條件,在今后的5~10年甚至更長的時期內,藍藻水華的暴發可能呈現常態化,藍藻水華帶來的災害會不斷危脅太湖的水功能,因此,建立科學的、高技術的湖泊生命(藻類)觀測系統與藍藻水華預警系統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準確地觀察湖泊藻類生命消長規律、藍藻水華暴發機理、藍藻成災控制原理,為太湖藍藻水華控制與減災提供科學支撐。(龍慶 閆艷 高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