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30年陷“治不勝治”怪圈
改革之路
從生態系統層面整體規劃
“每年兩會談一談環保問題,實際上是‘潑一盆清澈的冷水’,讓地方政府、民眾的發展熱情能夠冷靜一下,發展腳步能夠放慢一點。”呂忠梅說。
對于破解“防不勝防,治不勝治的怪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溫香彩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提出了四點解決方案“一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弱化經濟干預功能,把政府全力抓經濟發展的職能轉變為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二是改變唯G D P的政績考核標準,不能主要以經濟發展的快慢和經濟總量的大小論英雄。三是完善立法,嚴格懲治企業違法行為,對污染企業,試用日懲罰辦法。四是能源結構方面,加大清潔能源的技術研究投入并業務化應用。”
“按下葫蘆起了瓢。”從“十五”時期的煙粉塵到“十一五”時期的二氧化硫,再到“十二五”時期的氮氧化物,提到近30年來不同階段的重點污染物控制目標,柴發合這樣形容。
呂忠梅提醒,這次從北到南的全國性大氣污染警示我們,我國大氣治污需要從生態系統層面整體規劃,在產業布局方面長遠考慮。“過去,部分地區覺得有的地方環境容量大,就繼續在那里布局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業和項目,等到出現灰霾天再去搞環評限批。這最終導致污染總是從管得嚴的地方向管得松的地方蔓延,沒完沒了。”呂忠梅建議,地區規劃要未雨綢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為環境保護留下“休養生息”的余地,把一些生態良好的地區設為優先保護區。
全國政協委員、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明森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建議,地方環保部門要杜絕監管不力。他舉例說,以前看過一個地方企業的生產技術證,上面標明的技術絕對是一項重度污染的工藝技術,但環保局卻給出了合格證明。
但呂忠梅認為,這需要通過環境立法打破環境監管條塊分割的體制障礙。她解釋說,地方有G D P考核、財政“分灶吃飯”帶來的發展沖動;把各級環保部門設在各級地方政府之下,各級環保部門既要跟本級的其他部門爭取地方財政預算,又要“頂撞”本級政府的發展沖動,“它反對得了嗎?”
呂忠梅還呼吁,富起來的國人用車習慣要改變“我們不能都學美國人開大車、開豪車,甚至恨不得連買菜都要開車過去。”
另一位政協委員痛心地說,如果學習美國人過高耗能的生活,下一個30年,就要為子孫后代的健康憂心流淚。
4日,剛剛卸任環保部副部長的全國政協委員張力軍被國內外媒體圍堵在委員小組會會場。他最后講:“治理好大氣比治理好水,要復雜得多。這個過程能不能加快,要靠我們全體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