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生傲語
1990年代,張五常在大陸學者高小勇主事的《經濟學消息報》上發表系列文章,他1982年前的求學生活,也開始為大陸讀者熟知。
張五常1935年出生于香港,高中畢業后到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讀書,主修經濟。1967年到1969年,張五常在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因喜歡近海,轉到華盛頓大學任教,這一呆便是13年。1982年回到香港大學,直到2000年退休。
張五常后來說,很少有學生在黃金時代先后在洛杉磯加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學習經濟學,“更沒有學生能獲得這兩位大師(指加大的艾智仁和芝大的科斯)的日夕訓誨,而這個學生竟是一個中國人,天下間哪有這么幸運的事?”
事實上,張五常最初的興趣并非經濟學,而是文史,在大量的閱讀中,他對中國歷史有了初步印象,“乾隆之后的中國,輸得一塌糊涂”,“近200年的中國歷史,翻來翻去,都是淚水”。這可能是他日后斬釘截鐵地說“200年來最好的中國即是現在”的一個緣由。
狂傲不羈不僅是外界的口耳相傳,也是他的自我評價。他說自己“百無禁忌,不滯于物,自我陶醉,于傳統和世俗有所不合”。因不滿于“經濟學氣功師”、“西方經濟學低劣搬運工人”的橫行霸道,他“危言聳聽、以驚麻木”,“那些海歸博士沒有上過經濟學的第一節課”;他說已故的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的超邊際分析沒什么好“超來超去”的,只是把他多年前的原創思想“用數學表達出來了而已”。
而楊小凱回應說,“很多人不喜歡張五常的個性,是因為他有個缺點不謙虛。”當然,楊小凱也承認,“我佩服的人很少,但我卻真心佩服他”,“我非常驚訝,在西方制度下,這種特立獨行的中國人居然有機會脫穎而出,為世界經濟思想史作出特有貢獻”。
有人發表《對“張五常熱”的一點冷思考》,又有11名教授聯名批評張五常,意欲“降溫、撲火”,還有人要《給“張五常熱”加溫》。張五常一概不予回應,他說自己做學問只是為了過癮,過完癮的素材,便不愿再涉足了。
但中國的經濟改革是他百嚼不厭的素材。從發表于1981年的《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道路嗎?》開始,過去近30年來,張五常持續不斷地給中國的經濟改革開出自己的藥方。
張五常是個合適的大夫嗎?有學者認為,他只是個身居香港的旁觀者,沒有一手數據和調查,難以對癥下藥,而且年紀大了,有些“老糊涂”了;也有學者認為,他曾經是,但現在已經不是了;另有學者表達了他們的偏好,一位著名學者說,正是藉著張五常過去30年里的藥方,他才看清了中國經濟改革的綱要。“感謝上蒼給了我們一個張五常。”
在張五常的70歲生日宴席上,他的兒子張思遠表達了作為兒子的自豪,“每一天他都勇敢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直言無忌。作為他的兒子,對他的這一品德,非常引以為榮,這比他說過的任何話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