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奇跡如何步入東亞危機
中國經濟目前處于黃金時期,近五年來,GDP增長10%,CPI增長沒有超過4%。但我認為,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實際上掩蓋著中國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和資源配置的巨大扭曲。很多人認為中國不會重蹈日本泡沫經濟和亞洲金融危機的覆轍,或許,指出危機存在的現實可能,對我們更加有利。
亞洲金融危機前30年,東亞保持了高速的經濟增長,1993年世界銀行發表了《東亞奇跡》的報告,將東亞模式作為楷模推薦給發展中國家,1994年克魯格曼發表文章《東亞奇跡的神話》,對東亞模式提出質疑,認為東亞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勞動和資本的大量投入,而不是靠生產效率的提高。不到三年,危機降臨在東亞國家的頭上,泰國、馬來西亞、韓國等受到重創。
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根源,一直存在不同看法,究竟是來自外部的沖擊還是內部經濟失衡和制度缺陷?現在看待我國是否存在危機,也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陰謀論”,一種是“自身缺陷論”。
有人認為,美國壓人民幣升值和金融開放是一種陰謀,目的在阻礙中國的強大。不過,我覺得人民幣匯率升值和金融開放,也是我國改革的方向,是國家自己的政策選擇。同時也要看到,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哪里有高利潤,資本就會在哪里下注。
內部失衡潛藏金融風險
外部沖擊不是危機的根源,而是危機的導火索以及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天中國經濟潛藏著風險和危機,也是導致外部沖擊的條件,但危機的根源是由于中國經濟運行和經濟制度本身存在著嚴重的失衡和缺陷。
內外經濟的嚴重失衡是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和發展的最大風險,且失衡還在加劇。大量的雙順差和外匯儲備的持續積累就是內外失衡的集中表現,外部升值壓力只是這種情況出現之后的必然反應,原因之一在于本幣低估和匯率制度改革滯后。盡管中國在2005年實行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是央行的干預仍然頻繁而強烈。現在采取了小步升值的作法,這是對的,但單方面的調整恐怕有問題。匯率實際上有外部真實匯率和內部真實匯率,現在本幣升值是在調外部真實匯率。還有一個途徑,就是調內部真實匯率。匯率是兩國貨幣的比價,背后是兩個國家商品相對價格的比較。提高了國內勞動收入、資源產品與服務的價格,實際上也是提高了匯率。這樣既可以解決內外失衡,也可以增加收入,啟動內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
應當指出,內外經濟失衡是與國內經濟結構扭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1998年到2004年,中國的制造業年平均增長速度是20%,而服務業在2004年調整之后,增長率才9.32%,說明中國的經濟結構是扭曲的。
從現在中國的實際來看,制造業是主要的可貿易品,而服務業主要是不可貿易品。這與制造業部門的價格和所有制等市場化改革先行推進、制造業部門更快地獲得市場和技術及管理經驗以及我國對于外向型經濟實施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有關。更重要的原因是,醫療、教育、環境、金融、通信、交通等等部門市場化的改革嚴重滯后,而行政性的壟斷現象相當嚴重。外面的資本和勞動面臨著很高的進入壁壘和進入成本,這就扭曲了資源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