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2010全球經濟走勢及其面臨的八大風險分析

2009年09月15日09:31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貿易保護 貿易 保護 貿易摩擦 金融危機 張茉楠專欄 張茉楠 經濟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當前全球經濟深度衰退的態勢得到遏制,并出現更多積極企穩跡象,其中美國基本面數據出現見底信號,歐洲及日本也出現微弱的好轉現象,而新興經濟體復蘇跡象則更為明顯。但是短期性風險和挑戰仍不容忽視,特別是在各國政府缺乏超常規刺激政策的退出機制,并且沒有有效跟進促進中期增長和長期結構調整的后續政策的前提下,未來全球經濟不排除反復的可能。以下未來全球經濟復蘇的復雜性、可持續性和波折性并對其影響因素做出分析判斷。

(一)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自主增長乏力

如何盡快恢復經濟內生性,培育政府投資的接棒者,以減少未來政策調整可能帶來的振蕩將是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但從目前情況看形勢不容樂觀。一是政策溢出效應已經逐步減退。全球經濟大幅度下滑得到遏制得益于各國政府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和超寬松的貨幣投放。據測算,美國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對于經濟刺激作用主要集中在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將拉高GDP增長4個百分點,從第四季度開始的貢獻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二是從政府刺激的經濟復蘇轉變成由私人需求和投資推動的可持續性增長跡象不明顯。三是主要發達經濟體缺乏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眼下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金融、消費和房地產”三大動力已經衰竭,實體經濟和金融要經受較為漫長的休整期。金融危機使得美國經濟必須向實體經濟復歸,實現“再實體化、再實心化”,但短期看找到實體經濟的新引擎難度很大,即使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轉換的周期也很長,未必能立竿見影。

(二)全球金融系統初步穩定但風險因素依舊存在

美國主要金融機構在接受財政不斷注資后,自有資金情況有所改善。從倫敦銀行間美元和歐元3個月拆借利率變化水平上看,美元隔夜拆借利率已從危機爆發時的高點4.00-4.10%跌至目前的0.24-0.22%,同時倫敦同業拆借利率-隔夜指數和信用違約掉期利差的日益縮小均表明 “解凍”貨幣市場的政策效應已開始顯現,銀行的惜貸氛圍緩解,美聯儲直升機撒錢式的經濟刺激計劃,開始作用于實體經濟,融資功能趨于恢復。

首先,銀行壞賬使全球銀行系統恢復艱難。雖然在過去的20多個月內,大部分的金融機構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和次級債券相關的不良資產核銷,但是金融機構表內、表外的所謂“有毒資產”,包括次貸及相關衍生品等引發的損失尚未全部核銷。據英國皇家康奈爾咨詢的統計,美國銀行銷賬比例已經占到國家銀行系統合并資產負債表的53%,占GDP的4.4%。瑞士、荷蘭、英國和德國的銀行系統遭受了巨大的打擊。這四個國家銀行的銷賬比例分別占GDP的15.0%、2%、4.2%和2.8%,這給未來全球銀行系統帶來較大不穩定因素。

其次,美國金融領域前景不容樂觀。一是金融機構逾期貸款還在增加,小金融機構破產還會出現。二是消費信貸急劇萎縮、違約率上升給消費復蘇前景蒙上陰影,消費信貸復蘇前景堪憂。一方面,美國7月份消費貸款余額連續第六個月下滑,美國7月份消費貸款余額較上年同期下降10.4%,至2.472萬億美元,下降紀錄創出歷史最高水平。消費信貸的持續萎縮使消費很難延續過去4年對美國GDP 增長2%的增長拉動;另一方面,美國信貸違約率創歷史高點。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協會近日公布了全美拖欠情況調查。該調查顯示,季度間的止贖率增幅已經達到1972年以來的最高點。在2008年第一季度與今年第一季度之間,首次抵押貸款的止贖增幅提高了36%,這對長期以來依靠家庭融資和不動產抵押貸款支撐消費的美國而言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三)流動性過剩和通脹壓力日漸嚴重,貨幣政策進退兩難

主要原因:一是主要經濟體的量化寬松計劃還遠沒有完成。2008年9月前后,美聯儲、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日本銀行、瑞士央行、瑞典央行、挪威央行和以色列央行都采取了某種形式的量化寬松措施。此后至今,這些經濟體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1大都保持了強勁增長。目前,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四大經濟體(G4)的M1增速達到12%,其中美國接近20%,歐元區約為8%,日本M1增速也進入了正區間。主要經濟體的量化寬松計劃還遠遠沒有完成。美聯儲資產收購計劃的總額為1.75萬億美元,目前大約完成了一半左右,英格蘭銀行的收購計劃還有18%左右(230億英鎊)未完成。另一方面,歐洲央行于7月份買進600億歐元的債券。二是貨幣政策對流動性易放難收。各國央行為緩解信貸緊縮而向市場注入的大量流動性缺乏退出機制和有效的工具,這樣的直接結果就導致過剩的流動性,而難以通過緊縮的貨幣政策來回收過剩的流動性。

1   2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