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級債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心理因素可能更大一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這樣認為。但是,美國次級債風波反映了金融衍生產品內在的風險性,需要防范創新風險。
此前,美國次級房地產抵押貸款拉響了全球金融市場的警報。股市大跌、基金倒閉、房貸公司破產、各國央行緊急救市。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次級債風波遠未結束,市場還沒到“底”。
當全球繁榮被一頭名叫次級債的“怪獸”打破安寧,尚未受到重大沖擊的中國該怎么應對?答案當然不是沾沾自喜。但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反思又從何而起?日前在京舉辦的中國經濟高層發展論壇上,多位經濟學家對此作出了回應。
金融創新不能“假定”
“金融創新肯定會創造一些風險,這不否定金融創新的價值,但一定要防范創新風險。”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指出,次級債是銀行根據市場作出的金融創新工具,但其風險早已潛藏在金融體系中。
次級債是銀行為信用次優的人提供的房貸,同時銀行又把大批次級債打包賣給對沖基金、國際銀行和投資公司。“風險分擔,這又是一個金融創新。千千萬萬的中低收入階層也買得起房,銀行得到了更高的利差。”巴曙松表示,但這一切都是以“假定”房價上漲為背景,當持續了幾十年的房地產牛市轉熊,跟次級債有關的證券收益下降,基金贖回頻繁,市場流動性不足,曾經的神話在泡沫里破滅了。
的確,為爭奪美國房地產市場次級按揭的大蛋糕,近年來投行紛紛大舉收購中小銀行或按揭公司。在投資銀行的幫助下,貸款機構將流動性很弱的次級抵押房貸包裝成抵押擔保證券(MBS),并對此分級,銷售給對沖基金、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某些國家的央行甚至加州工人退休基金、哈佛大學基金這樣的穩健投資機構。
“市場的每一次新高,可能后面都有一個新的、大的風險包含在內。”樊綱表示。
房貸監管不容馬虎
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鄭京平認為,中國應該汲取次級債的教訓,加強房貸監管。“這也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鄭京平說。
他表示,中國金融機構在貸款的時候也要注意本身的問題,尤其是金融機構的信息還不一定太暢通,連環貸款、連環抵押問題,買了房子以后再抵押、再貸款、再買房現象,一定要高度關注和監控。
在美國的次級貸款市場,近年來由于全球成千上萬高風險偏好的對沖基金、養老金基金以及其他基金的介入,原有嚴格的房貸標準在逐利資金前失去制約力,新的市場參與者不斷鼓勵貸款公司“大膽”創新。此外,大量貸款公司甚至不要求次級貸款借款人提供包括稅收表格在內的財務資質證明,做房屋價值評估時,放貸機構也更多依賴機械的計算機程序而不是評估師的結論,在這樣有意草率中,深深埋下了未來的風險。
而巴曙松表示,市場也應多些平衡的力量。他指出,目前房地產看漲呼聲過高。 “市場統一思想最可怕。”巴曙松說,“現在股市向好,單邊牛市,房地產市場也是一樣。中國應在美國次按風波中多些反思。”(盧錚 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