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最近發表的“美國資本市場相對實力評估”報告指出,歐洲債券市場的公司債發行額已經超過美國,海外競爭者正在搶走美國的資本市場份額,美國債券市場正在輸給外國對手。
就在資本市場最發達的國家在為爭奪公司債市場份額而煩惱的時候,中國證監會近期發布了《公司債發行試點辦法》。在一位“海歸”的資深投行人士眼中,這是中國資本市場一個里程碑事件。他認為,“從現在開始,我們才能真正談論完整的中國資本市場。”
在過去十多年里,我國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公司債,而只有一種市場化程度較低的“企業債”。9月12日,證監會副主席屠光紹表示,公司債是一個新品種,是在企業債的基礎上更市場化的品種。比如,企業債主要面對大型的企業,采取審批制,一般需要擔保,并以政府批準的項目為主;公司債面對的是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行核準制,不強制擔保,不強制與項目掛鉤。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長王國剛認為,企業債是建立在政府信用基礎上的,它更接近于政府債券,因此帶有強烈的行政調控色彩;公司債建立在企業信用基礎上,是真正的資本市場品種。
行政審批制度的結果是,發行債券的權利限于為數不多的有政府信用做擔保的大型國有企業,企業債市場規模的擴大也受到嚴重抑制。另外,債券市場的不發達使得企業融資出現了對銀行的過分依賴。
“一個只有銀行和股市的金融市場是極其危險的。當財富積累到一定水平,它幾乎必然滋生泡沫與金融危機。”上述投行人士認為,僅由銀行和股市構成的資本市場是不穩定的。首先,信貸創造新貨幣的能力遠遠超過債券。雖然理論上債券也可以產生類似的循環,但只有在企業相互發行債券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而這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其次,銀行貸款通常是短存長貸,一旦經濟進入調整周期,市場信心動搖,資產和負債期限不匹配的弊端就會暴露,從而引發不同程度的銀行危機。
另外,股票的收益是基于業績的未來預期,一旦整體經濟不景氣,在拐點上就會出現群體性的謬誤,導致泡沫和系統性風險。而債券是基于確定性,其市場的波動性大大低于股票市場。
正因上述種種原因,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多數國家紛紛加快了發展公司債券市場的步伐,人們意識到金融體系中銀行占壟斷地位的缺陷。
不過,美國出現次級債危機,不少人由此對債券市場安全性心生憂慮,擔心發行公司債會否導致風險由銀行系統向資本市場轉移、轉嫁給中小投資者。但一些專家表示,“除非取消金融市場,否則風險一定存在。盯著債券市場的風險不放,卻忽略了銀行和股市風險,這是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大力推進公司債,一方面能滿足多元化的投資需求,完善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使優秀企業可以憑借信用優勢進行低成本融資。另一方面,企業的信用級別將取決于發債公司的資產狀況、經營管理水平、持續盈利能力等,因此客觀上要求企業不斷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經營安全性。對于銀行系統和股票市場來說,這也是一種保護。
因此,專家認為,公司債是資本市場最安全的品種之一,它的比重越高,資本市場就越安全。《公司債發行試點辦法》的出臺,意味著經過長達十數年的論證與醞釀后,公司債市場終于迎來了真正的發展期,而我國全面資本市場的建立也已經漸露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