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主任李伏安11月18日表示,正在肆虐的美國次級債抵押貸款危機,很大程度上是由資產證券化產生的風險放大效應導致的。
李伏安說,在過去五年,全球金融業增長已經大大超過實體經濟增長速度,增速是后者的8倍到10倍左右。這是現代金融工具帶來的全球資產證券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金融資產的快速膨脹。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信用評級機構以及全球投資者都面臨新課題。因為金融創新給全球金融發展帶來風險分散機制的同時,也會產生風險放大效應,其中一些投資銀行向商業銀行融資時,杠桿一般高達5倍至15倍。
李伏安表示,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以及對風險的管理、識別、交易和轉移,是銀行業永恒的話題。次貸危機再次表明,金融風險的管控,仍然是當前國際資本市場和信貸市場、貨幣市場共同面臨的問題。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全球金融風險面貌、風險特征和風險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個商業機構、各國監管部門、中央銀行以及全球監管組織,對于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方式、管理理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天已經不再局限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危機以后的風險管理模式。
但是,李伏安指出,現在遠沒有到對所有的金融風險都有充分認識并有效管理的時候。從這次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大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風險來看,應該說對風險認識還不夠。因此,在中國銀行業取得抗風險能力有所提高的初步成果階段,千萬不要以為金融風險已經離得很遠。
李伏安說,中國經濟已經百分之六七十依賴于全球化,金融事實上應該跟經濟參與全球化程度一致,但是現在遠低于經濟參與全球化程度。既不可能阻止國際金融機構參與中國市場,也不能夠阻止中國金融機構參與國際市場,更不能阻止資金在流動性過剩情況下在全球互相投資。因此,要研究由金融市場引起的各國經濟環境的變化,包括美國經濟問題、亞洲金融市場問題等。
另外,李伏安表示,生態環境風險最終會影響社區發展,從而最終會形成金融行業新的風險。由于與金融行業自身發展息息相關,中國金融業必須加強對這方面的積極研究。金融行業應廣泛參與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的制訂與推動。現在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如何在銀行自身發展過程當中,實現金融企業利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李伏安說,過去銀行的風險管理模式主要是關心貸款能否安全收回,但是今天不能只看還款能力。除了評估項目本身的還款能力,更要評估企業總體環境、資源占用、資源效率等。銀行在目前新的經濟金融發展環境下,需要建立一種新的更宏觀的、更社會友好的風險管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