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潘清、姚均芳
在美國次貸危機逐步蔓延,國際油價不斷攀升的背景下,2008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在震蕩中持續攀升,屢創新高。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很大程度上成為全球經濟格局的“微縮”。
2008年的第一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以7.2996創下匯改以來新高。此后的5個月多時間里,這個紀錄先后被40次改寫。按照6月6日的中間價6.9238計算,2008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幅度已接近5.5%。
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2008年5月,人民幣對美元月平均匯率為6.9724,較2007年12月的7.3676又走高了近4000個基點。
在此期間,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破7”成為最富有象征意義的金融事件。
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隨著次貸危機的蔓延和美國經濟衰退跡象的逐步顯現,2007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匯市美元持續走軟,相對于歐元大幅度貶值。在這一背景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快速走高并最終“破7”顯得順理成章。
事實上,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著國際經濟的波動。次貸危機影響的深化,令美國失業人口、房屋銷售、消費者信心指數等各種經濟指標頻頻低于市場的預期。美國政府采取的經濟提振舉措,以及美聯儲的不斷降息,對美元形成利好并促其反彈。但此后國際油價節節攀升,又令作為計價單位的美元承受重壓。
在這個過程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呈現攀升、盤整、再攀升的走勢,充分體現出“小步快走、雙向波動”的運行特征。
除了來自國際市場的影響,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外匯儲備居高不下,以及宏觀經濟面臨的通脹壓力,也成為人民幣匯率不斷走高的重要因素。
在人民幣持續走高的過程中,國內企業特別是出口企業,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壓力。國內很多金融專家就此認為,有必要繼續堅持現有的匯率政策。
專家認為,當前企業成本上升和利潤減少的壓力主要來自于物價的上漲,特別是上游價格的上漲,而人民幣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物價上漲的壓力。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和調整產業結構。
應該看到,在“5·12”汶川大地震災害發生后,國內投資需求上升,使一些產能過剩的出口行業可能找到國內替代市場,這也將有助于緩解目前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
本月,中美第四次戰略經濟對話將在美國舉行,金融開放將成為此次雙方對話的重點話題之一。屆時,人民幣匯率以及中國為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所作的努力,將再度成為國際市場關注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