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批制造富豪
“相比中小板,創業板重啟環境要好很多,大盤處于較合理點位,股市與宏觀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現在的形勢對創業者和戰略投資人都很有利。”海通證券投資銀行部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如此表示。
據統計,2006年6月中小板重啟IPO之后,截至今年4月底,130家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以及創業自然人股東中,至少有140人持股市值超過1億元。
至于一起創業的自然人股東成為千萬、百萬富翁的更是不計其數。“而今創業板啟動之后,創富效益和規模絲毫不亞于中小企業板,而部分公司的規模程度已經足夠達到中小板和主板規模。只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才選擇上創業板。”一位券商資產管理部老總說。
以重慶萊美藥業為例,發行前總股本6850萬股,擬發行不超過2300萬股,擬募集資金1.44億元。該公司2008年每股收益0.48元,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0.26元。參照目前中小板的發行定價指標,按發行市盈率40倍計,每股發行價19.32元。而創業板企業上市溢價可能會遠高于中小板,按平均溢價150%計,上市后的每股股價將達48.3元。雖然這樣高的上市價會令市盈率達100倍,但從美國納斯達克等創業板市場的定價看,由于創業板公司的重要特征是高成長性和高風險、高收益并存,100倍左右的市盈率會成為普遍現象。這樣重慶萊美藥業上市后的總市值可能達44.19億元。
照此計算,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邱宇持股2063.90萬股,市值將達9.96億元;他的哥哥邱煒持有1609.61萬股,他們兄弟二人合計持有3673.51萬股,合計占比53.63%,合計市值17.74億元。
其后獲益的是風投。重慶風投于2007年3月出資1000萬元入股萊美。如今持股1717.22萬股,占比25.07%,其持股市值可能達到8.29億元,回報率超過80倍。
然后批量制造的富豪是一幫自然人股東。在萊美藥業的發起人股東中,除邱氏兄弟外的其他自然人股東共有41人,其中29人在公司任職,包括公司高管、中層管理人員等。他們中持股數量最多的達322萬股,最少的為2.58萬股,大多數在20萬股以上,20多名千萬富翁將因此誕生。
溫床煉金術
當初,中小板被認為是成批制造億萬富翁的溫床。比較中小板和創業板誰更適合“煉金”時,一位銀河證券分析師對本報記者說:“作為在資本市場融資的企業,投資人都有暴富神話產生的可能性。”有人將其稱為“溫床煉金”。
中小板公司以金風科技的財富神話最具有代表性。2005年9月16日,中比基金以每股5元的價格認購金風科技800萬股,投資金額4000萬。金風科技當年3月大幅送股及轉增股本,2007年3月24日,在經過10:18.6派紅送股,10:13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以及10:3.4法定盈余公積金轉增股本之后,公司總股本由1億股增至4.5億股。中比基金持有的800萬股份也相應增加為3600萬股。按招股價格為36元每股,當時中比基金回報至少近13億元人民幣,獲益30多倍。
那么如何衡量創業板的投資者介入時機和收益?如果說金風科技玩的是上市前的轉配股,正在排隊過會創業板的億緯鋰能的動作則始于注冊資本階段。
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成立之初注冊資本為300萬港元,成立9年間,經過9次增資,兩次股權轉讓,兩次資本公積金轉增股份形成目前的股權結構,到2007年注冊資本為6600萬元。
2007年8月6日,公司實際控制人劉金成和駱錦紅夫婦接手香港晉達持有的26%股權,此后持有100%公司股權。到8月21日,億緯鋰能以注冊資本引入投資者,從而使其注冊資本從1215萬元增加至1482萬元。根據《增資合同》:招商科技以現金1000萬元認購注冊資本89萬元;達晨財信以現金500萬元認購注冊資本44萬元。自然人同時也是該公司管理者的寧智平以現金1300萬元認購注冊資本116萬元;陳為強以現金200萬元認購注冊資本18萬元。
當年10月,億緯鋰能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凈資產折為5000萬股,經過兩次資本公積金轉增股份后,最終形成6600萬股。其中,劉金成和駱錦紅夫婦間接持有4003萬股,占發行前公司總股本的60.66%,是時每股成本0.33元。根據億緯鋰能招股說明書擬發行2200萬股,募集20620萬元,單股價格約10元。
“這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指標,還要看市盈率,未來發行股價肯定要高于這個價格。”一位中信建投分析師表示。如果億緯鋰能股價達到30元,劉金成和駱錦紅夫婦兩個人身價將達到12億元之多,相比2007年的出資資本1215萬元,投資回報為100倍。其戰略投資人所持股份比原來增值12倍左右。
因為億緯鋰能實行股權激勵,持股管理層也因公司上市大獲收益,近半數參與股權激勵的管理層人員將成為百萬富翁。
“不參與經營管理的戰略投資人將在一年限售期滿之后尋找套現機會,管理層也會在限售期滿后進行套現。”一位上海本地券商人士表示。
估值與爆炒
而在創業板企業掛牌交易之時,斂聚財富的方式則是另一番景象,那就是“炒新”。
近日,中小板新股信立泰將“炒新”概念推向了一個新高潮:上市首日漲幅58.2%,次日漲停,三日就一舉成為深市第一高價股。9月17日仍收報76.49元,近80倍的市盈率。
那么新股不敗神話是否會在創業板重演?
“第一批企業質地會比較優良,畢竟是優中選優。”上海勝道投資董事總經理邱紅光表示,創業板企業的定價比起主板可能會更高一些,“目前新股定價已經偏高,幾乎可以說是一步到位,這樣就使得未來市場爆炒的空間縮小了。”
但滬上一家管理幾十億資金的私募基金負責人卻對記者表示:“創業板出來,遭爆炒幾乎是一定的。但像大的主力資金,比如險資,還有像我們這樣的公司都不會介入,因為規模實在太小了。盤子小,風險大,炒作需要的資金量也很小,即使收益率很高,但在整個資產配置中的利潤貢獻太低了。進去的將多是小資金——小私募、游資等等。”
“創業板的估值,肯定比中小板要高,高成長高收益,風險這么大,沒有高估值怎么吸引資金。”渤海證券馬霏霏表示,但具體估值要由市場決定,同時由公司的基本面和成長性及資金怎樣追捧雙方面來決定,此時談估值有點太早了。
對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估值,招商證券研究員陳文招認為,當前國內尚未有可靠、統一的評估方法,未來最有可能的情況便是參考A股中小板公司在IPO過程中的定價方法。
陳文招說,目前中小板上市企業IPO后市盈率均在30倍以上,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而新股在上市前后的市盈率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除醫藥行業的桂林三金和奇正藏藥以外,其余18家公司的估值水平在上市前后提升幅度均在30%以上。另外,從新股上市后的表現來看,市場對炒作新股的熱情依然不減。新股上市首日,最大漲幅從33%到137%不等。
結合以上兩方面情況考慮,他認為,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合理估值水平在30至50倍之間。
“50倍市盈率基本就不會考慮了,我們一開始會以觀望為主。”某券商自營部人士指出,“目前中小板打新與二級市場價差在逐漸減小,像最近博云新材已經有49倍50倍市盈率,二級市場再漲一漲80倍市盈率那已經是股災了。所以對于風險更大的創業板,我們很謹慎,關鍵還是看企業。”
但這些表態都出自浮在水面的機構,不是潛伏的游資。對于創業板,游資的力量誰也不可小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