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日電 原衛生部黨組書記高強在最新一期的《求是》雜志撰文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和進步,但還存在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不足、配置失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協調,服務水平差距加大,醫療費用上漲過快,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突出問題。
文章指出,以科學發展觀審視其原因,一是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從1978年到2007年,全國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由10.1億增加到28.4億;住院人數由1907萬增加到9827萬。城市大醫院和專科醫院人滿為患,找高水平醫生看病難,引發群眾不滿。二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嚴重滯后。社區和農村衛生機構力量弱、條件差、水平低,缺乏優秀的醫務人才,群眾的信任度滿意度不高。三是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全國有近3億城鄉居民沒有基本醫療保障,群眾看病負擔重。四是醫院公益性淡化。政府投入平均只占醫院經常性開支的7%,人員工資、設備購置、基本建設和運行經費等都要靠醫療服務收費解決。這種“創收”機制導致醫療服務不規范、追求經濟收益,引發醫患關系緊張。五是“以藥補醫”機制導致藥價虛高。長期以來,實行“以藥補醫”政策,靠藥品加成彌補醫院收入不足,導致醫生開大處方、賣貴重藥等問題,抬高藥品價格,加重群眾負擔。
文章強調,衛生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為人民健康服務,必須把維護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須堅持公益性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改變不符合公益性要求的“創收”機制,加大政府衛生投入,嚴格政府衛生監管,強化宗旨意識和職業道德教育,把廣大醫療衛生人員的積極性引導到增加和改善醫療衛生服務上來。必須用改革發展的辦法解決衛生工作中的突出問題。
一是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盡快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城鄉全體居民。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和政府補助標準。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
二是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科學確定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實行基本藥物招標生產和直接配送,減少中間流通環節。規范基本藥物使用,將其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于非基本藥物。降低藥品價格,減輕群眾負擔。
三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經費保障機制,由政府承擔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人員經費和公共衛生業務經費,確保基層醫務人員工資收入,對鄉村醫生給予合理補助,落實衛生公益性質,降低服務費用。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提高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農村居民小病不出鄉,城市居民享有便捷有效的社區衛生服務。
四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建設,擴大公共衛生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疾病防控、計劃免疫、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落實公共衛生經費保障政策,實行政府預算全額管理。
五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改革醫院創收機制,維護公眾利益。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公立醫院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離退休人員經費和彌補政策性虧損,對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給予專項補助。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取消以藥補醫和藥品加成政策。改革醫院內部收入分配制度,鼓勵多勞多得、優勞優得,不與醫療收入掛鉤,控制醫院工資總額。改革醫院人事制度,實行全員聘任和績效考核,并允許醫生多點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