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各樣的民間組織大量涌現,一個相對獨立的公民社會正在中國迅速崛起。但不少人對民間組織至今仍缺乏正確認識:有的認為公民社會是西方的“舶來品”,有的則把民間組織一概看成是抵制或對抗政府的異己力量,有的看到民間組織在蘇東劇變和東歐“顏色革命”中的反政府作用而十分擔心,有的把民間組織簡單地當作是政府部門的附屬單位。這些看法不僅是錯誤的和片面的,而且對中國公民社會的健康發展相當有害。
其實,公民社會是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必然產物,中國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就必然導致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民社會。改革開放后,一個相對獨立的公民社會已經在中國迅速崛起,并且對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政府職能、擴大公民參與、推進基層民主、推動政務公開、改善社會管理、促進公益事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進而言之,政府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對社會政治事務的合作管理,是實現民主治理的關鍵所在。一個健康的公民社會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團結和諧的基礎,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國家的成熟程度,與公民社會的發達程度是一致的。
同時也應當客觀地看到,以民間組織為主體的公民社會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遠未定型和成熟。公民社會對治理的變化所起的作用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因而,既不能漠視公民社會的作用,也絕不能過分夸大它的作用,切不能以為,有了公民社會以后,政府就變得無關緊要。無論公民社會如何強大,政府始終是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在中國尤其如此。
與一些學者過分夸大公民社會的積極作用正好相反,一些官員對公民社會的最大誤判,就是過分夸大了公民社會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特別是對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的消極作用。他們認為,民間組織的發展壯大,勢必會削弱黨對社會的領導能力和管理能力,而目前中國公民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加上民間組織在東歐地區最近“顏色革命”中扮演的反政府角色,似乎正好證明了他們的這種判斷。毫無疑問,中國的公民社會確實存在著許多問題,但就其主體而言,它們對于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和民主政治建設是一支健康的和積極的力量,大多數民間組織都有著與黨和政府合作的強烈愿望。同時還必須看到,民間組織對于政府而言恰如一把雙刃劍,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得當,就容易使民間組織與政府合作,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如果政策與行為不當,民間組織與政府的合作就很困難,甚至會走到政府的對立面,成為反政府的力量,危害社會的團結與穩定。
(作者俞可平: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