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禮嘉鎮自2003年4月成批征地以來,全鎮有8個村37個組被征,征收土地近萬畝,5700多村民成為居民,在未來兩年中還將有2萬多畝土地被依法征收,1.6萬人將成為農轉非居民。如何使農轉非人員"失地不失業"?禮嘉鎮黨委、政府認為,36歲~55歲這部分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轉變觀念難,就業相對困難。禮嘉鎮黨委書記周春雷說:"對于男40歲以上、女35歲以上的大齡農轉非人員,最適合的行業就是'以農就業'---干自己最拿手的、最擅長和最適合自己的東西,如莊稼和蔬菜、花卉和苗木,或者養殖業等。"記者了解到,由于土地被征,禮嘉鎮農民每人獲得構筑物和附著物補償款、人員安置費和集體資產分配等4萬多元,平均每戶10多萬元。而周邊其他鄉鎮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畝產七八百斤,土地給他們帶來的效益不高,所以許多農戶的收入重點放在了外出打工,對種養業熱情不高。一邊是禮嘉鎮每戶農民的種養業優勢和手頭的征地補償款,一邊是周圍鄉鎮的大量土地,禮嘉鎮政府因勢利導,提出了"以農就業"的新思路,即:政府鼓勵農轉非人員舉家到鎮外其他毗鄰鎮租用承包土地、荒山、河灘等,充分發揮熟練的種養專業技術,發展特色精品農業項目的就業方式。為幫助農轉非人員找到"以農就業"的"市場空間",禮嘉鎮請來大學教授專門授課,還組成3個考察組,帶領就業聯絡員、農轉非居民代表,到周邊鄉鎮和地區進行以農就業的考察,談合同、簽協議,最后確定高速公路邊的古路鎮、王家鎮和北碚區的澄江鎮、蔡家崗鎮、龍興鎮、復興鎮是禮嘉鎮農轉非居民進行"以農就業"的目的地。因為這些鎮屬城郊型區域,交通便利,土質良好,溫差適中,適合于種植各種蔬菜、養魚、養雞,便于農產品運輸銷售,也有小城鎮建設的優惠政策和建立農民新村的優惠辦法,可集資合作建房。在政府引導下,禮嘉鎮失地農民外出租地經營,為土地原經營者承諾了豐厚的條件:包租土地后,每年按平均畝產量和糧食市場價折算成現金,作為土地租賃費用,支付給該土地的原有經營者。當地農民免除了耕種土地的辛勞,坐收現金,而且還可以給土地租賃者打工,又增加一筆收入。這些優厚的條件受到了當地農民的歡迎,紛紛表示愿意出租自己的土地,于是,禮嘉鎮農轉非人員出外租地,一租就是幾十畝、上百畝,租期20年。
去年4月以來,禮嘉鎮平場村42歲的吳德全、37歲的吳兵等4人在渝北區石坪鎮龍井村投資150多萬元租地102畝,種植茶樹菇、香菇、平菇,組建了渝北區鴻遠農業綜合開發服務部,帶動30戶農民種植香菇,年銷售香菇30多萬公斤,實行產供銷一條龍經營,各種食用菌占領了重慶幾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預計今年產值400萬元,利潤150萬元。不但如此,他們還常年解決就業人口35人(其中禮嘉鎮18人),高峰期達60人。
禮嘉鎮政府在把失地農民引導出去租地后,并沒有放任自流,而是主動提供服務。他們不但投入20多萬元用于獎勵"以農就業"的先進分子,還和"以農就業"戶建立了一對一的聯系,跟蹤服務,積極解決其生活、生產中面臨的困難。截至去年年底,禮嘉鎮共有145戶、450人在外租用承包土地,共承包土地5308畝,實現了"以農就業",常年帶動禮嘉鎮500多人就業,解決當地700多人就業,高峰時甚至更多。他們還帶動所在鄉鎮發展精品蔬菜、養魚達500戶,使一些貧困地區的部分農民先富起來,達到承包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贏的效果。(記者 郭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