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5月11日電(記者周之江)居住在中國西南貴州省三江農場一對已戒毒數年的夫婦兩人,三年前開通了“戒毒者談心屋”熱線電話,試圖幫助其他自愿戒毒者擺脫毒品。幾年來,他們已先后收留了百余名戒毒成員。
“戒毒談心屋”現更名為“愛心屋家庭自約式義務戒毒幫扶點”,坐落在農場一處小山頭上,常年居住著十余名“身份特殊的人”。
一些從事禁毒工作的專業人士把吳順國夫婦的努力定義為——中國民間自發的戒毒行為——與此相似的嘗試,還有正在中國云南進行的“重生廠”和“戴托普”等等。 貴陽市現有10家強制性戒毒所,總收容能力為3000人,貴陽市戒毒中心主任談明宗說:“像小吳他們這樣吸毒或有過吸毒史的人員,全市登記在冊的約有1.5萬余人。他們的自發行為,是中國政府主導的強制戒毒體制之外的一種有益嘗試,我們會長期追蹤并加以扶持。”
貴陽市禁毒委的華文斌認為,“愛心屋”并非戒毒所,而是進行“吸毒者生理脫毒后的一種心理糾正”。 創辦者吳順國、余紅芳夫婦均曾吸毒成癮,因為“有共同的經歷,交流起來非常容易”。在“愛心屋”斷斷續續居住了兩年的張小雨說:“我們的話題總離不開毒品,卻能讓人逐漸忘卻‘那種感覺’。”
“愛心屋”除貴陽本地戒毒人員外,還有一些來自遼寧、湖南、四川等地的戒毒者,“最多時有30人,根本照看不過來,我們現在嚴格控制在12人左右。”余紅芳說。
在“愛心屋”,墻壁上掛滿了各項規章制度。不單如此,每個成員都有一個表格,記錄下每天的個人情緒曲線、心態變化和違規情況。
西南政法大學毒品犯罪預防與打擊研究中心副主任邱鏞怡多年來一直關注“愛心屋”的發展,在他看來,從隨心所欲到訂立規則,“愛心屋”逐步走上了一條從自愿到自覺的道路。
吳順國夫婦一直與曾在“愛心屋”呆過的成員保持聯系,“的確有一些人沒有復吸,長期居住的成員每個月都要到禁毒部門定期做尿檢。但也有人來了一兩天就堅持不住跑掉了?!?/p>
最近,一些從“愛心屋”走出去的成員已經在醞釀組建類似的民間幫扶點。
陳光武是貴陽市的一位禁毒官員,他的態度謹慎而樂觀,“盡管在國外有過民間互助戒毒的先例,但在中國這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作為政府部門,我們會關注它每一階段的發展變化,長期記錄,深入研究,‘愛心屋’的經驗對中國政府現行的強制性戒毒模式而言,既是有益的補充,也是可貴的探索?!?/p>
“‘愛心屋’這樣的民間自發戒毒幫扶點非常脆弱,它不夠規范,也面臨著種種巨大的困難。但必須看到,這只是中國民間自發戒毒邁出第一步,既然是嘗試,就要允許失敗。何況,即使失敗,受到其影響的人還會接著做下去?!标惞馕湔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