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5月15日消息: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第334期刊登文章《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問題——建設部部長汪光燾答本報記者問》。汪光燾部長指出,要進一步研究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合理確定和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解決好農民工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保障農民工職業安全衛生權益,依法規范農民工勞動管理,搞好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培訓。大量農民工在城鄉之間流動就業的特有現象在我國將長期存在,并將伴隨現代化的全過程。應當順應工業化、城鎮化的客觀規律,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全文如下:
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問題
——建設部部長汪光燾答本報記者問
農民工問題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記者:我國人口眾多,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存在大量富余勞動力與城市有限吸納能力的矛盾。有學者估計,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有3億。從哪些方面來理解農民工是工業帶動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有效載體?
汪光燾: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戶籍仍在農村,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有的在農閑季節外出務工、亦工亦農,有的長期在城市就業,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尤其是在加工制造業、建筑業、采掘業及環衛、家政、餐飲等服務業中已占半數以上。農民工一頭連著農村和落后地區,一頭連著城市和發達地區,他們為城市創造了財富,為農村增加了收入,為城鄉發展注入了活力,是工業帶動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發達地區帶動落后地區的有效載體。
農民工進城務工使城市和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目前在一般城市,農民務工者和其他流動人口占城市戶籍人口的比例在20-30%左右,在發達地區這部分人口可能是城市戶籍人口的3-4倍。比較認可的農村需要轉移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總量達1.5億-2 億人。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約9000萬人實際已在城鎮生活。
城市發展一定程度還是依賴工農剪刀差。大量農民工進入工業企業,勞動力成本低,增強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目前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三來一補”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的電子、紡織、玩具等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主要依托的就是勞動力成本優勢。建筑業、環衛、物業管理、保安、商業等服務業中都有大量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和正常運轉做出了重要貢獻。
現在農民工資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方面。據統計來自非農產業的比重接近50%,工資性收入占1/3,工資性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80%左右。據統計部門調查,2004年農民工匯回家的款項總額在1690億元到3000億元之間,2005年估計在1910億到3300億人民幣之間,預計在未來5-10年內還會有增長。學者研究表明,和其他國家移民相比,中國的農民工總體上將其收入的更大部分寄回家,農民工匯款占收到匯款家庭的總收入的20%至50%。
切實維護農民工權益
記者:農民工為城市發展做出了貢獻,帶走的只是他們的工資。但工資偏低、拖欠工資現象嚴重,勞動時間長、安全條件差,基本社會保障缺乏,培訓就業、子女上學、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困難,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怎樣才能切實維護好農民工權益?
汪光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制定了一系列保障農民工權益和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要進一步研究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合理確定和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解決好農民工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保障農民工職業安全衛生權益,依法規范農民工勞動管理,搞好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培訓。
各級政府要認真研究好農民工問題。現在城市有了較大發展,有了較強的經濟實力,要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避免可能形成城市內部的新的二元結構。應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實行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他們在城市的合法權益;努力降低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門檻,尊重他們選擇就業和居住的自由權;要重視和開展農民工職業培訓,提高農民工的素質;幫助他們解決子女教育問題;幫助解決農民工居住問題,對進城農民購買或者租賃城鎮住房上給予政策支持;完善外來人口的管理制度,對在城市有穩定收入、有固定住所的農民工給予市民身份。
正確對待農民工在城與鄉之間的合理流動
記者: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世界各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然趨勢。我國農村勞動力數量眾多,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將有越來越多的富余勞動力逐漸轉移出來。如何正確對待農民工在城與鄉之間的合理流動?
汪光燾:大量農民工在城鄉之間流動就業的特有現象在我國將長期存在,并將伴隨現代化的全過程。應當順應工業化、城鎮化的客觀規律,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
農民不失去土地是中國城鎮化的基本特點。西方早期的工業化、城市化,是使農民失地、破產,然后涌入城市,從而成為無產者的城市化。英國“圈地運動”就使得大批農民破產進入城市,使農民遭受巨大痛苦。我國農民工進城鎮,是富余農民和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民進城而不失去在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一旦他們在城市找不到工作,仍可以回到農村從事農業,在農村仍有其基本生活保障。對農民進城而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目前爭論較多。但在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它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了內在的穩定器。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農民工根據市場機制原則自主選擇就業地點的結果。民工潮是務工農民短時期內從居住地點向就業崗位地集中流動的現象,長期以來主要向沿海和發達地區流動。民工荒是在原來農民工就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出現民工就業人數下降的現象。這一現象表明農民按照所得利益來選擇就業地點,反映出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價值取向。調查表明,由于農業政策合理,農民更注意自己原有的土地,并比較自己在農村或小城鎮的收入與在沿海地區務工帶來的利益來選擇就業地點。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他們希望得到勞動崗位、合理的勞動收益和低的居住成本。
在引導農民有序進城務工的同時,也要研究擴大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注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特色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擴大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容量。引導相關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增加農民在當地就業機會。大力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積極穩妥地發展小城鎮,提高產業集聚和人口吸納能力。
人居環境治理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現階段的客觀要求
記者: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這順應了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的這一趨勢,有利于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如何理解搞好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應有內容?
汪光燾: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城鎮化將是一個長期過程。目前城鎮的發展還難以吸納龐大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現在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約1000萬個,而城鎮每年新增加勞動力和高校畢業生等需要就業人員約1100萬人,另外還有下崗失業人員2400萬人,城鎮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能力有限。預計我國城鎮化水平在達到60%左右后,可能進入后期緩慢增長階段,不會像一些人口規模比我國小得多的西方國家,達到70%或80%時才進入后期緩慢增長階段,屆時我國仍將有6億多農民。城鄉二元結構將長期存在。從保持城鎮化健康發展角度看,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看,都必須堅持城鄉統籌,加快農村的發展,努力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
農民生活條件改善集中體現在住房改善和村莊人居環境改善。村莊是人類集聚定居的基本形態,是農民生產生活的聚集地,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日趨完善,社會事業迅速發展,人居環境日益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有的明顯改善,有的正在改善。但從總體上來說,農村面貌沒有根本改變,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嚴重短缺,環境臟、亂、差,使得城鄉差距表現得更明顯、更突出。搞好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明確要求,也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重要基礎。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改變村容村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工作。
改善農民生活條件要立足于促進生產發展為第一位。必須充分理解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生產發展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動力。必須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添動力。在農民收入逐步增加,生活寬裕的基礎上,使生活質量逐步提高。
村莊整治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地域存在差異性。我國農村面還很大,不同地區發展條件和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搞好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就是要從村莊實際條件出發,以現有房屋和設施為基礎,通過分期、分批進行整治,配套和完善農民生活急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逐步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不能期望搞一場運動,立即全部改善農民生活條件。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區村莊整治的內容、標準不盡相同,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逐步發展的過程,必須因時、因地制宜。
把握村莊整治工作的基本要求
記者:近年來,不少地方已開展了村莊整治工作,取得較好的效果。從這些地方的經驗看,搞好村莊整治,需要把握哪些要求?
汪光燾:堅持為農民服務的思想是前提。村莊整治的目的是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關鍵在于堅持為農民服務的思想。充分尊重農民選擇,以農民愿意不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開展工作的主要標準。從當地農村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已有基礎,不搞大拆大建、盲目追求高標準,充分考慮農民的實際需要,不搞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
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是關鍵。堅持以農民得到實惠為標準,著力解決群眾最急迫、最直接、最關心的問題。當前,農村人居環境還比較差,面臨的問題很多,在解決上也存在輕重緩急的不同。有的急需解決,如農民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供水、安全、環境衛生、污水與垃圾處理等;有的需要逐步解決;有的可能需要通過長期努力才能解決。江西、新疆等地就是農民關心和急需的問題作為村莊整治工作的著力點,受到農民的歡迎和擁護。
廣泛調動村民參與和實行自主是基礎。有的地方建立了村民理事會,由理事會出面與廣大群眾協商化解矛盾,讓群眾做群眾的工作,真正讓農民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實踐表明,發揮村民的參與作用,加強村民理事會對村莊整治的實施組織和管理,直接充實了村莊事務的組織管理力量,解決了基層組織力量不足的問題;暢通了上情下達與下情上達渠道,決策和管理更加透明、民主,村民表達意見與訴求更加便捷,調動了村民參與村莊整治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為村民維護合法權益提供了制度保障,為落實群眾監督提供了有效途徑,為村莊公共設施的長效管理提供了組織基礎。
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作用是核心。基層黨組織的堅強領導,是搞好村莊整治工作的政治保障。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組織帶領廣大農民自主參與,是各地村莊整治工作取得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通過村莊整治工作與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相結合,黨建工作實現了固本強基,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不斷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逐步增強,農民的整體素質顯著提高,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更加緊密。
政府組織引導和必要扶持是保障。近年來,江西、新疆、浙江、遼寧、廣東等地方村莊建設得到了較快發展、農村面貌改變大,都與當地政府的重視和引導扶持密切相關。政府組織引導和必要扶持的重要保障作用非常關鍵,一方面它本身就是推進村莊整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它能夠堅定村民自主建設家園的信心和決心。從目前農村的實際情況看,扎實穩步推進村莊整治工作,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有效引導扶持仍是必不可少的。
扎實穩步推進村莊整治工作
記者:目前,各地建設新農村的群眾積極性不斷升高,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動,要注意避免哪些問題?
汪光燾:要注意存在的兩個思想傾向。一種傾向是中央決定新農村建設后,有的地方沒有能夠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目標與要求,缺乏對農村基層的調查,沒有形成有針對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驟,簡單地將新農村建設理解為搞工程建設,盲目地搞運動,有能力要干、沒有能力也要干。另一種傾向是懼怕做農民工作,怕接觸農村的工作,擔心矛盾復雜、政策性強、不易把握,擔心沒有錢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愿意負責任。這兩種態度都是不負責任的,不符合共產黨人的執政要求,都必須認真學習五中全會精神、學習各地先行成功的經驗。
記者:從哪些方面來推進村莊整治工作?
汪光燾:要形成合力。一方面是部門之間要形成工作合力。在制定計劃、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等方面需要加強溝通,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是資金投入方面要形成合力。近些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增加了對農村的投入,要研究搞好協調,提高投資效益。
要做好村莊整治規劃。編制村莊整治規劃與實施安排,是政府引導和規范村莊整治工作的手段,是當前工作的重要抓手。編制村莊整治規劃與實施安排要防止簡單套用城市規劃的方法和指標;要保護耕地,集約節約使用土地;要因地制宜,突出農村特點和地方特色;要落實各級政府對農村的支持政策,增強可操作性。同時,要組織動員農民廣泛參與規劃的編制和實施。
要抓好試點。全國現有村莊320多萬個,當前首先是抓好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再逐步推開。試點工作要重點關注三個方面。一是篩選整治的重點內容,如村莊內部道路、村莊供水設施、村莊排水設施、村莊垃圾集中堆放點、村內亂搭濫建、人畜混雜居住、村莊廢舊坑塘與河渠水道、村容村貌整治、村民活動場所、古村落與古建筑的保護等。二是繼續探索制定村莊整治規劃的方法與實施路徑。三是研究村民參與和民主管理的實現途徑與制度性保障。
要強調城市政府的責任。我國城市實行的是市帶縣、城帶鄉體制,市行政區內還有廣大的農村地區,城市政府理所應當承擔起組織好轄區內的村莊整治工作任務。城市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務必要改變僅為城市市區服務的做法,積極參與村莊整治工作。要依據規劃,整治那些未來依然是農村聚落的地區,以及生態保留地區、控制建設地區內的有一定規模的中心村。城市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轄區內村莊整治的重點內容,按照統籌城郊和協調區域發展的原則,將市政公用設施逐步向郊區農村延伸,為農村繁榮創造條件,為農民提供服務。(作者:李玉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