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摘自“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首次以專欄的形式提出“改善民生行動計劃”,明確十大舉措。城鎮年均新增就業900萬人、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戶)……一個個具體數字,生動地詮釋著“改善民生行動計劃”,讓人備感溫暖。一項項民生舉措,勾畫出充滿希望的民生畫卷,讓億萬群眾真切看到黨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決心。
促就業:
調整中解決“兩難”
本報記者羅艾樺
423億元
今年中央財政擬投入423億元用于扶助和促進就業。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一方面沿海地區用工難,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當下就業形勢凸顯的兩難局面廣受代表委員關注。
廣東省是就業大省,廣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歐真志代表認為,部分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招工難”現象,并沒有改變我國“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的格局。
目前,一些地方出現的“招工難”現象遠沒達到“用工荒”的程度,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狀況總體保持平穩。局部的缺工現象反映了經濟總體回升向好,企業用工需求確實在增加,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成績。
隨著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特別是東北振興、西部開發和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中西部對勞動力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強,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總量有所減少。同時,隨著國家惠農政策深入實施,農村對勞動力的吸引力不斷上升。此外,經過多年農村勞動力大規模的轉移就業,農村可轉移的勞動力也逐步減少,這些使勞動力市場結構發生深層次變化。
“兩難問題進一步凸顯下階段經濟結構調整和人才培養的緊迫性。”歐真志認為,當前勞動者技能素質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相適應的矛盾仍然突出,部分地區、部分企業用工需求與勞動力供給存在結構性失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中央財政擬投入423億元用于扶助和促進就業,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位,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這一系列舉措將有力地促進兩難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