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關鍵詞四:減負
“減負”首進政府工作報告教材有望按成長規律調整
“孩子學業負擔重”問題成家長的“心病”,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今年,“減負”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注重引導和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實踐創新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張樹華形容中國孩子是被圈養的小羊羔。“初中生近視率超過60%,高校學生近視率達80%以上。絕大多數孩子的周末和假期都參加各種補課或知識型培訓,許多學生情商缺失、集體意識弱、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對此,張樹華建議,在中小學各個階段大幅減少課程數量和難度,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進行鍛煉、實踐。
不僅中小學生需要“減負”,連幼兒園的孩子如今也面臨著“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空間推進研究所副所長周紅玲選擇讓三歲半的兒子 “家里蹲”。因為現在的幼兒園里,算數、古詩、輪滑、珠心算……課程設置“樣樣全”,每次一小時的課程,要求小朋友老老實實坐定。“這樣的幼兒園給不了孩子應有的自由成長”她說。
減負已經喊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認為,減負問題的根源在教育理念有偏頗;中小學教材偏難,超出孩子的平均智力水平。
羅偉其說,減負要見成效,就要遵循規律辦教育,必須回到教材的設計理念上。目前中小學都存在教材偏難的問題,超出了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平均認知水平,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感覺壓力很大。
對于減負問題,羅偉其做了多年研究,他表示,自己的觀點已經被采納,教育部已經組織了一批專家在調查研究,著手按照人的成長規律調整教材編寫標準,調整教材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