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六)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國民素質
發展科技、教育,是實現經濟振興和國家現代化的根本大計。這幾年,我們始終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作為極其重要的任務,主要從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較大幅度地增加科技、教育投入。五年來,國家財政用于科技的投入累計2500億元,比前五年增長一倍多。全國研究與試驗開發經費,從1997年的509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116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0.64%提高到1.13%。中央財政較多地增加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等專項投入。科研條件的明顯改善,促進了科技創新。2002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3366億元,是1997年的1.8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5%提高到3.3%。從1998年起,中央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僅此一項五年增加489億元。中央財政還安排了大量資金解決中小學教師工資拖欠、中小學危房改造等問題。同時,建立以“獎、貸、助、補、減、免”為主要內容的助學政策體系,努力使家庭生活困難學生不失學。
全面深化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1999年以來,先后對國務院部門所屬和省級所屬應用型科研機構進行企業化轉制的改革,對有條件的公益類科研機構也進行了多種形式面向市場的改革,初步建立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有效機制。實行企業化轉制的科研機構正在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生力軍。通過改革,企業正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國家科研機構、大學和地方的科技力量不斷增強。采取“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等形式,對高校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中央和省兩級政府管理、以省為主的新體制,開始改變長期以來條塊分割、學校規模過小、專業設置過窄的局面,使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積極推進課程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對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新體制,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
完善國家科技評價體系和獎勵制度,制定技術和管理參與分配的政策,獎勵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在科研機構內部積極推行聘用制。獎勵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國家多次提高教師工資標準,改善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鼓勵拔尖創新人才成長。這些措施有效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和教師的積極性。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把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作為一項重大任務。制定和實施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和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加強公務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培養、引進和使用人才的制度與措施,努力營造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務員考試錄用、競爭上崗、輪崗交流與培訓制度。完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選拔制度。堅持實行“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政策,建立留學人員創業園,資助科研與創業,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學人員回國。
幾年來,我們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也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七)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實行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是我們的基本國策。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求得一時的經濟發展。我們始終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投入,從源頭抓起,堅持標本兼治。
一是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1998年發生特大洪水后,總結實施了“封山植樹,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干堤,疏浚江河”的基本措施。在重點林區和長江、黃河上中游開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在生態脆弱地區有步驟地開展了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采取“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辦法,并總結推廣“林權是核心、給糧是關鍵、種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證”的經驗。國家向農戶無償提供糧食、種苗和生活補助金,極大地調動了農民退耕還林還草的積極性。這對改善生態環境、加快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長江流域實行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等政策,恢復水面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積130億立方米,其中鄱陽湖、洞庭湖還湖面積分別達到880平方公里和600平方公里,實現了千百年來從圍湖造田、與湖爭地到大規模退田還湖的歷史性轉變。
二是加強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強化對土地、礦產、淡水、海洋和生物等資源的管理。制定并實施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切實保護耕地。堅決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管理秩序,制止亂采濫挖。海域使用管理開始步入法制化軌道。從1999年起,對重點江河全流域實行水資源統一調度。啟動了塔里木河、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引黃濟津”等應急調水工程,基本保證了城市供水。
三是強化環境污染防治。集中力量對重點流域、區域、海域、城市的污染進行治理。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率。健全環境法制和環境標準,加大執法力度,開展清潔生產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支持發展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旅游景區的資源與環境保護。開展環境警示教育,增強了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
四是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堅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穩定現行計劃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重點做好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的計劃生育工作,加強對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建立和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使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