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中國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今天下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開幕式上作了題為“大力推進新世紀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的主題報告,強調加強國際間的科技、經濟合作與交流,是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中國不僅將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世界經濟的合作與競爭,而且也必將在更多領域和更高層次上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
朱镕基說,發端于上個世紀中葉的新的科技革命,對世界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高新技術突飛猛進,新興產業方興未艾,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周期大大縮短,使人類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可以預料,在新的世紀里,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特別是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會進一步加快,科技和經濟的結合更加緊密,必將極大推動世界的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在這種形勢下,加速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
朱镕基指出,中國政府順應世界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潮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進步,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強基礎研究,在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強科學技術研究。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建立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各種中介服務機構,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產業升級。重視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堅決打擊各種侵權盜版行為,努力為科研開發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對外貿易擴大的重要力量。
朱镕基著重就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談了四點看法:
第一,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共識。科技革命創造了新的技術和經濟體系。隨著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科技、經濟越來越趨于全球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只靠自己的力量,在封閉的狀態下加速科技進步,實現現代化。同時,為了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人口、環境、資源、災害等全球性問題,也必須加強國際間科技合作與交流。
第二,進一步擴展合作領域。近10年來,國際間環境領域科技合作比較活躍,卓有成效。面對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推進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高能物理、微電子材料與工程科學等高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并不斷向縱深發展。
第三,積極拓寬合作渠道。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渠道很多,舉辦綜合性科技貿易展示活動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政府間交往、民間機構交流等,開展雙邊、多邊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促進國家和地區間的科技合作。
第四,加強人才交流和培養。科技人才的交流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方面。我們將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國專家和學者來華進行科研項目合作或進行講學活動。支持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究開發機構,并積極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同時,我們將繼續選派優秀科技人才到海外學習和進行科研合作。
朱镕基說,每年五月,在北京舉辦的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暨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為中國和世界各國、各地區提供了一個在科技、資金、人才、信息等方面交流與合作的大舞臺,歡迎各國各地區的朋友通過博覽會和國際周這個“窗口”,更加了解中國的科技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進展,發展多邊和雙邊經濟技術合作。同時,也真誠祝愿各位朋友在博覽會、國際周上取得豐碩成果。
朱镕基最后說,在新世紀里,中國政府將本著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護知識產權、尊重國際慣例的原則,積極促進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為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石廣生主持開幕式,科博會組委會主席、北京市市長劉淇致開幕詞。科博會組委會主席、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作了題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與展望》專題演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鐵木爾.達瓦買提、周光召,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孚凌和有關部門、有關省市區負責人以及近千名國外來賓和國內各界人士數千人參加了開幕式和主題報告會。
開幕式前,朱镕基會見了出席本屆科博會的部分海外來賓并和他們合影留念。
據了解,自本屆起,已連續舉辦四屆的“中國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正式更名為“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由科技部、外經貿部、教育部、信息產業部、中國貿促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的本屆大會,與前四屆相比,國際化參與提高,科技創新成果突出,匯聚的商機更多。
來自68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個外國政府、企業代表團數千名來賓參加本屆活動,其中有政界人士、科學家、世界500強企業首腦和世界著名金融投資、證券機構的金融家、城市市長、大學校長、國外駐華使節等。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派代表團參加科博會活動。從今天開始,科博會的展覽會、技術成果交易和經貿洽談、高層論壇演講及一系列專項交流活動將在北京的30多個會展場館全面展開。
新華社 2002-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