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由2004年的1.41畝減少到1.4畝,雖然僅僅是0.01的變化,卻反映出一種趨勢
國土資源部日前公布的調查數字顯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由2004年的1.41畝進一步減少到1.4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從1.41到1.4,雖然僅僅是0.01的變化,卻反映出我國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的趨勢尚未發生根本改變,而由此傳遞出的一系列信號足以引起我們警惕。
警示信號一:實現“十一五”期間耕地保有量18億畝以上的目標不容樂觀
用1.4畝乘上我們的人口總數,就是目前全國耕地總面積18.31億畝。根據剛剛確定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末我國耕地減少過多的狀況必須得到有效控制,耕地面積必須確保不低于18億畝。這意味著,今后五年我國年均凈減少耕地面積絕不能超過650萬畝,而“十五”期間這個數字卻是1848萬畝。
今后五年,全國因自然災害將面臨多大的耕地損失、為保障現代化建設我們不得不再占用多少耕地、國家實施生態退耕的力度是否會有所變化、各地通過開發后備資源能補充多少耕地……我們在實現“十一五”耕地保有量目標過程中將面臨著一系列不確實因素。
警示信號二:未批先建等違法占用耕地問題依然相當嚴重
新增建設用地是耕地減少的重要原因。為了保障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不得不占用一些耕地。但是,一些地方為了眼前利益,通過未批先建、以租代征等方式違法、違規占用大量耕地甚至基本農田,使耕地保有量一度處于失控狀態。
據國土資源部統計,“十五”初期,特別2002年和2003年,不少地方出現了圈占濫用耕地的熱潮,年均新增建設用地竟達682萬畝。2004年以來,全國深入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基本遏制了這股勢頭,但2005年未批先建占用耕地面積仍然達到30.8萬畝。
警示信號三:占優補劣造成耕地質量普遍下降
國家多次要求各地在建設占用耕地的同時,要通過土地整理復墾,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從近年來的情況看,這一目標基本實現。2005年全國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460萬畝,與全國建設占用耕地208.1萬畝相比,實現了數量上的補充大于占用。但是,在質量上卻一直存在著占優補劣的問題。仍以2005年為例,建設占用的耕地中有灌溉設施的占67%,而補充的耕地中有灌溉設施的只占35%。
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我國通過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的潛力十分有限,補充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的難度越來越大。目前,我國水資源充沛、熱量充足的優質耕地僅占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且主要分布在經濟發展快、建設占地多的東南部地區。如何實現耕地數量和質量上的占補平衡,也是耕地保護工作的一大難題。(記者張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