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審計署6管齊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審計已開始 -周五滬指午盤收于4162.97點 "全民炒股"言過其實 基民熱情不減 -奧運空氣質量將實現五省聯保 水利部急調長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將嚴懲高校"體制外"招生 民辦高校招生收費成監察重點 -外資正式進入中國鐵路運輸領域 中國鋼鐵并未沖擊國際市場 -國稅總局:可能重創股市 短期不征資本利得稅 不會取消利息稅  -"鑫諾三號"衛星上天 "長征"火箭完成百次發射 可發射飛船和衛星 -全國治理商業賄賂未達預期 專項工作延期 公務員處分條例實施 -中國即將公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財政部調整商品進口關稅 美將對我銅版紙征最高99.65%反傾銷稅
《"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
發布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9 月 14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全文另發),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認真貫徹落實。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

目錄

序言

一、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方針原則

(三)發展目標

二、理論和思想道德建設

(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

(五)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六)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七)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三、公共文化服務

(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九)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十)普及文化知識

(十一)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機制

(十二)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

四、新聞事業

(十三)推進新聞媒體建設

(十四)加大對重點新聞媒體的扶持力度

(十五)辦好新聞網站

(十六)發展新興傳播載體

五、文化產業

(十七)發展重點文化產業

(十八)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

(十九)轉變文化產業增長方式

(二十)培育文化市場主體

(二十一)健全各類文化市場

(二十二)發展現代文化產品流通組織和流通方式

六、文化創新

(二十三)繁榮發展文學藝術

(二十四)培育文化創意群體和內容提供商

(二十五)推動文化企業成為文化創新主體

(二十六)加快科技創新

(二十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七、民族文化保護

(二十八)編纂出版文化典籍

(二十九)發揮重要節慶和習俗的積極作用

(三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

(三十一)規范和保護國家、民族語言文字

(三十二)加強重要文化遺產保護

(三十三)搶救瀕危文化遺產

八、對外文化交流

(三十四)拓展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渠道

(三十五)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業

(三十六)實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項目

九、人才隊伍

(三十七)加強思想政治素質和能力建設

(三十八)抓好高層次人才培養

(三十九)做好培訓工作

(四十)加強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

(四十一)完善人才選拔機制

(四十二)建立國家文化藝術領域授予榮譽稱號的制度

十、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

(四十三)加強組織領導

(四十四)健全宏觀調控

(四十五)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四十六)完善文化發展的經濟政策

(四十七)加強文化立法

(四十八)實施步驟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綱要》,確定未來五年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目標任務,進一步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的協調發展。

序言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團結人民、推動發展的精神支撐。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復雜環境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在開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歷史進程中,文化既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民族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必將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科技的結合日益緊密,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強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要贏得國際競爭,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同樣需要強大的文化實力。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激發民族生命力,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創造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制高點,掌握主動權。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理論和思想道德建設扎實推進,輿論引導能力顯著增強,文學藝術日益繁榮。公共文化投入增加,文化設施和服務網絡日趨完善。文化及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一些有較大增長空間的產業門類,涌現出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明確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政策,調動了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為全社會所重視。自主創新能力有較大提高,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逐步增強。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穩妥地開展,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我國文化發展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同時也要看到,現階段我國文化發展水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進程還不相適應,文化體制機制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形勢還不相適應,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數量、質量、品種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還不強。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要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大力推動文化創新,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緊圍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方針原則。“十一五”時期,我國文化發展要堅持以下方針原則: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的地位、方向、動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認識,沖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做法、規定和體制機制性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始終把文化創新作為文化發展的戰略基點和前進動力,積極推進文化與經濟、科技融合發展,大力提高我國文化自主創新能力。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實力和競爭力。

    ——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健康快速發展。

    ——堅持城鄉、區域文化的協調發展,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加大對農村及中西部地區的文化投入,形成城市帶動農村和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三)發展目標。到2010年,文化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完成“十一五”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賦予文化建設的任務,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進步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創新能力和整體實力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更好地保障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促進城鄉和區域之間文化的共同發展;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發展的水平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際地位相適應。

    “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的重點是:

    ——抓好基層文化建設,加大力度改善農村及中西部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力爭到“十一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設施、服務網絡和文化產品基本滿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務的需求,在農村基本解決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

    ——抓好塑造國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項目和工程建設,推出一批體現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精神、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文化藝術精品,創作生產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

    ——抓好文化產業體系建設,重塑市場主體,優化產業結構,確定重點發展的產業門類,培育文化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十一五”時期,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抓好文化創新能力建設,以內容創新為核心,著力培育創新主體,加速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提高我國文化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文化創新成果。

    ——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拓展文化發展空間,初步改變我國文化產品貿易逆差較大的被動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抓好人才培養,營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素質較高的文化工作者隊伍,為文化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二、理論和思想道德建設

    (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們黨理論創新實踐的研究,推出一批理論成果,進一步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1.推動理論武裝和理論宣傳。始終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不斷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把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作為理論武裝工作的重要任務,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堅持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加強和改進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扎實推進黨員干部的理論學習,推動建設學習型政黨和學習型社會。加強對青年學生特別是大學生的理論學習和教育,切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加強圖書、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對黨的基本理論和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宣傳。繼續組織編寫干部學習讀本和通俗理論讀物,回答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黨委講師團建設,形成一支忠誠黨的理論武裝工作、紀律嚴明、充滿活力的理論隊伍。

    2.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強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研究,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繼續做好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工作。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研究并回答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問題,研究并回答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進步的問題,研究并回答干部群眾普遍關心的深層次思想認識問題。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逐步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一級學科,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為二級學科,以哲學社會科學等分領域研究為支撐的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加強教材體系建設,組織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基礎理論教材和政治學、社會學、新聞學、史學、法學、文學、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教材,編寫基本覆蓋哲學社會科學主干課程的150種左右重點教材,形成全面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組織編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

    (五)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哲學社會科學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學術觀點創新、學科體系創新和科研方法創新。整合研究力量,優化哲學社會科學資源配置,形成合理的分工體系。國家級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重點高等學校主要承擔重大基礎理論、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性與前瞻性問題及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并努力形成各自的優勢和特色。地方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應主要圍繞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開展應用對策研究,有條件的可開展有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基礎理論研究。國家扶持的重要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要保證完成國家確定的重大科研任務,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重點扶持有重大創新意義的研究項目,扶持關系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全局的研究項目,扶持對學科創新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的研究項目,扶持對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項目,扶持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有重要影響的研究項目。

    (六)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著眼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理想信念為核心,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努力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1.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全面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單位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揮基層組織和群眾團體的骨干作用、先進典型的帶動作用、廣大群眾的主體作用,深入開展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充分運用大眾傳媒、文學藝術以及文體活動,努力營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道德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創新形式、內容、手段,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深入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以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主題,以促進社會風氣不斷改善為目標,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活動,推動“八榮八恥”的基本要求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園、進家庭。把“八榮八恥”的內容和要求體現到大中小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材中,貫穿到德育課程和相關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市民學校、村民學校、民工學校等基層宣傳教育陣地的作用,組織開展“八榮八恥”宣講和巡回報告活動,大力宣傳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先進典型,使社會主義榮辱觀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堅持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在全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切實解決公民文明習慣和社會風氣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

    3.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加強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等課程建設,指導和幫助大中小學生認真遵守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在重大節日、紀念日集中開展思想道德教育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加強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重點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大中城市要因地制宜,重點建設好市級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有條件的可建設少年兒童主題公園。到“十一五”期末,力爭實現縣縣有綜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電臺、電視臺要辦好少兒頻率、頻道或欄目、節目,重點新聞網站和主要教育網站要開設少兒網頁、專欄,出版單位要出版一批適合未成年人的優秀文藝作品,并切實做好推介工作,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社會文化環境。

    (七)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創建活動,使城鄉環境面貌有較大改觀、社會服務水平有顯著改善、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現代文明程度有明顯提高。城市要以社區為重點,開展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創建和諧社區等活動,不斷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村鎮要以促進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為著力點,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戶、文明小城鎮和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移風易俗、轉變觀念、提高素質。行業要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宗旨,大力加強誠信建設,開展百城萬店無假貨、共鑄誠信、文明風景旅游區、做人民滿意公務員等活動,樹立行業文明新風。

三、公共文化服務

    (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和管辦分離,切實把政府的職能由主要辦文化轉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要從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出發,以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堅持公共服務普遍均等原則,兼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形成實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1.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布局。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干,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優先安排關系人民群眾切身文化利益的設施建設,加強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電臺、電視臺、廣播電視發射轉播臺(站)、互聯網公共信息服務點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一批代表國家文化形象的重點文化設施,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設,加大對重要社科研究機構、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藝術院團、承擔政治性和公益性出版任務的出版單位的扶持力度。

    ——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加強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館(中心)建設。

    ——在鞏固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基礎上,基本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

    ——加強各級廣播電視無線發射轉播臺(站)的維護,更新設備,保障正常運行。

    ——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邊窮等地廣人稀的地區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車,建設流動服務網絡。

專欄1 國家重大文化設施、重要文化工程項目

和重點扶持的社科機構、藝術表演團體、出版單位

重大文化設施建設          國家大劇院工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國家圖書館二期暨國家數字圖書館建設工程、中國美術館二期改擴建工程、國家話劇院建設工程、中央電視臺新址建設工程和地方重要文化設施建設。
重要文化工程項目建設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農村為重點,建設電子圖書、舞臺藝術、知識講座和影視節目等數字資源庫,基本完成全國市、縣和鄉鎮分中心建設,推進文化資源數字化,促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

廣播影視數字化工程——全面推進廣播電視由模擬向數字化轉換,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新興傳播載體,加快電影制作、發行、存儲和放映的數字化。

國家重大出版工程——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寧文集》、《中華大典》、《中華古籍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大辭海》、《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等重點圖書、音像、電子、網絡出版物。

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和二十世紀美術作品收藏工程——完成100幅(件)表現中國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大型繪畫和雕塑作品,收藏二十世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美術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的美術作品以及革命美術作品和相關史料。

新疆、西藏、內蒙古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工程——支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各種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復制和發行。

重點扶持的社科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編譯局。
重點扶持的藝術表演團體 中國京劇院、國家話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國東方歌舞團、中國交響樂團、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央歌劇院、中央芭蕾舞團、中央民族樂團、中國廣播藝術團、中國愛樂樂團,以及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地方藝術表演團體。
重點扶持的出版單位 人民出版社、盲文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單位。

      2.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適應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拓寬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公示制度,公開服務時間、內容和程序,在窗口接待、場所引導、資料提供以及內容講解等方面,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增強吸引力。

    ——完善國有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對未成年人等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制度,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公共文化設施可向社會免費開放。

    ——實行定點服務與流動服務相結合,鼓勵具備條件的城市圖書館采用通借通還等現代服務方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和農村延伸。

    ——采用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向基層、低收入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文化服務。

    ——促進數字和網絡技術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應用,建設數字廣播電視信息平臺、數字電影放映網絡系統、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劇場和群眾文化活動遠程指導網絡。

    ——支持民辦公益性文化機構的發展,鼓勵民間開辦博物館、圖書館等,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3.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公共文化機構的指導、監督,并從資金、設施、場地、機構、人員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設施正常運轉和功能的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機構要完善功能定位,明確服務目標、任務和責任,建立考核、激勵和約束機制,提高使用效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興辦國家允許的各類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編制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國家標準,修訂電臺、電視臺和廣播電視發射轉播臺建設標準。完成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標準體系的制定,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機構評估系統和績效考評機制。形成政府主辦、社會參與、功能互補、運轉協調的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和責任明確、行為規范、富有效率的運行機制。

    4.切實維護低收入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采取政府采購、補貼等措施,開辟服務渠道,豐富服務內容,保障和實現城市低收入居民、殘疾人、老年人和農民工等群體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國有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或優惠向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開放。國有藝術院團、影劇院每年安排一定場次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價演出或放映。中央和省級電視臺開辦添加手語的節目或欄目。積極開展為農民工送書、送戲、送電影活動。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后,保留一定數量的模擬頻道,完整轉播中央、省和當地的主要節目,對低收入家庭給予優惠的資費政策,保證他們的基本收視需求。

    (九)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增加政府投入,調整資源配置,著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重點工程,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1.推進農村文化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欠發達地區綜合文化站的改擴建和農村危舊公共文化設施的改造,實施農村文化重點工程建設,改善、提升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水準,逐步改變城鄉之間文化發展不平衡現象。    


專欄2 農村文化建設重點工程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充分利用無線、衛星、有線、微波等多種手段,為廣大農村地區提供套數更多、質量更好的廣播電視節目,全面實現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

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做好農村電影拷貝配送工作,豐富電影片源,加快推進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加強農村電影院更新改造,增加固定或流動放映點,基本實現全國農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

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在欠發達地區新建、改擴建2.5萬個左右綜合文化站,配備必需的設備,完成對農村危舊公共文化設施的改造,基本實現全國鄉鎮均建有綜合文化站。

流動綜合文化服務車——對西部及其他老少邊窮等地廣人稀適宜開展流動服務的地區,為縣鄉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車、流動電影放映車,開展集影視放映、文藝演出、圖片展覽、圖書銷售和借閱、科技宣傳為一體的流動文化服務。

    2.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資源,逐步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

    ——中央和省級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加大農村和農業報道的分量,增加農村節目、欄目和播出時間。農業大省的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創造條件開辦農村版和農村頻率、頻道。市(地)黨報和市(地)縣電臺、電視臺要把面向基層、服務“三農”作為主要任務。

    ——加大對農村題材重點選題的資助力度,把農村題材納入舞臺藝術生產、電影、廣播劇和電視劇制作、各類書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計劃,保證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在出品總量中占一定比例。對重要文化項目和文化產品采取政府補貼,以政府采購的方式直接送到農村。購買適合農村的優秀劇本版權,免費供給基層藝術院團使用、改編并為農民演出。鼓勵和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到農村輔導群眾文化活動。

    ——加強“三農”讀物出版工作,開發出版適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民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音像制品和圖書等各類出版物。實施“送書下鄉工程”,重點面向西部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農村文化室配送圖書。

    ——縣(市)圖書館逐步實行分館制,豐富藏書量,形成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的圖書配送體系,充分發揮縣圖書館對鄉鎮、村圖書室的輻射作用,促進縣、鄉圖書文獻共享。按照“政府資助建設,鼓勵社會捐助,農民自我管理,市場運作發展”的要求,支持農民群眾開辦“農家書屋”。

    3.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要納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和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創建文化先進縣(市)、文化先進鄉鎮和創建文明村鎮等相關評價體系,所需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用于鄉鎮和村的文化建設,文化領域新增加的財政投入應主要用于農村。政府要保證文化館(站)開展業務必需的經費、基層公共圖書館購書經費、廣播電視發射轉播臺正常運轉必需的經費、廣播電視“村村通”運行維護經費和農村電影放映補助經費。建立健全基層文化單位的評價體系,將服務農村、服務農民作為基層文化單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

    (十)普及文化知識。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人文社科、文藝欣賞、法制、科技衛生等基礎知識的普及工作。加強村鎮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家庭文化建設。實施“國民藝術教育推進工程”,推動文學、戲劇、音樂、舞蹈、曲藝、雕塑、繪畫、工藝品、風俗、技藝等到農村、到工廠、到軍營。高度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的文化普及教育,使廣大中小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識和傳統文化技藝。在國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比重,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加強群眾文化創作,發揮文化館(站、中心)等文化機構的組織作用,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廣場文化活動等載體,開展歌詠、讀書、書法、朗誦、科普知識等各種群眾性文化活動。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演出,鼓勵和支持專業藝術院團富余、離退休演藝人員開展群眾性文藝輔導或展演活動。國有文化單位每年要安排一定場次的免費演出和藝術講座,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提高藝術欣賞水平。

    (十一)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機制。通過援贈設備器材和文化產品、共享文化資源、業務合作、人員培訓、工作指導等方式,通過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城市對農村開展“一幫一”對口支援活動,幫助農村和西部地區解決文化產品和服務相對缺乏的問題,支持其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文聯、作協等人民團體的組織引導作用,廣泛開展文化志愿者活動。在“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計劃”和大、中學生志愿服務日行動中增加文化服務的內容。動員離退休文藝工作者、藝術院校學生和其他熱心公益事業的各界人士為社區提供志愿文化服務。支持和資助優秀文化專業人才支援西部文化建設。對優秀的文化志愿服務者予以表彰和獎勵。

    (十二)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在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社會力量通過依法成立的非營利公益性組織和國家機關向公益文化事業的捐贈,納入公益性捐贈范圍。動員城市單位、居民以各種方式捐贈電視機、收音機、計算機和農民群眾需要的圖書雜志、音像電子出版物等。鼓勵權利人許可基層文化單位無償使用其作品或錄音錄像制品。機關、企業、學校的文化設施要盡可能向社會開放,積極開展文化服務。

四、新聞事業

    (十三)推進新聞媒體建設。始終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切實加強各類新聞媒體的建設,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

    1.著力提高引導社會輿論的能力。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推動內容、形式、手段和機制的創新,把正確輿論導向同講求宣傳藝術統一起來,不斷增強新聞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好正面宣傳,全面宣傳黨的主張,準確反映群眾意愿,擴大正面宣傳的影響力。增強群眾觀念,強化服務意識,更多地宣傳基層群眾的先進典型。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以及典型宣傳,加強重大主題宣傳報道,進一步提高突發事件報道的時效,做好輿論監督。重視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輿論引導,完善新聞發布制度。

    2.切實加強管理制度建設。認真落實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暫行規定。建立和完善報刊退出機制。加強相關部門配合協調的長效機制建設,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行業自律,有效制止有償新聞、虛假報道、低俗之風和不良廣告。

    3.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確保黨和人民喉舌的性質,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要求,創新體制機制,推進內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規范和完善新聞單位采編業務與經營業務“兩分開”。積極推進報刊業結構調整,適度控制報刊規模,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注重內涵發展。繼續做好報業集團改革工作,擴大黨報的市場覆蓋率。加強對子報子刊的管理,發揮子報子刊的優勢,使之成為黨報黨刊的補充和主流宣傳陣地的延伸。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都市類報刊的調控和管理,發揮其貼近生活、可讀性強、豐富多采的特點,提升報刊格調和品位。依托新聞媒體的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相關產業和產品,不斷提高科技應用水平,壯大綜合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

    (十四)加大對重點新聞媒體的扶持力度。扶持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重點新聞網站和時政類報刊,增強持續發展能力,成為擁有知名品牌和較強社會影響力、競爭力的優勢媒體,充分發揮輿論主陣地、主力軍作用。

    加大對中央和省級主要新聞媒體的扶持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設備和技術的更新改造,不斷改善硬件條件,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傳播能力。人民日報、求是雜志、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要努力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核心競爭力,穩定主報主刊發行量,擴大覆蓋面。新華社要發揮國家通訊社和世界性通訊社的作用,加快多媒體數據庫和經濟信息平臺建設,發揮新聞信息資源整合、共享、管理的功能,確保新聞信息產品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努力拓展海外用戶。推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節目在全國市(地)級以上城市的調頻覆蓋,加強中央電視臺的頻道品牌化建設。推進黨報、黨刊發行業務的改革,促進零售工作,擴大覆蓋面。重點支持西部地區黨報、黨刊和電臺、電視臺的發展。

    (十五)辦好新聞網站。按照突出重點、合理布局、整合資源、辦出特色的總體要求,做大做強重點新聞網站,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

    1.推進重點新聞網站建設。擴大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基礎設施規模,拓展即時通信、博客、播客、聚合新聞服務等業務領域,實現多渠道、全方位新聞信息發布的技術調整和業務整合,提升技術應用水平和業務保障能力。完善地方互聯網新聞事業發展格局。

    2.加快建設一批綜合實力強、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新聞網站。形成若干個與我國地位相稱的、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綜合型網絡媒體集團,爭取其中一到兩家重點新聞網站進入世界前列。

    3.促進新聞網站健康發展。完善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強化行業自律和公眾監督機制。規范網上新聞信息源的轉載和非新聞單位網站的信息發布,建立市場化供稿機制。

    (十六)發展新興傳播載體。充分發揮國家主流媒體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發展手機網站、手機報刊、IP電視、移動數字電視、網絡廣播、網絡電視等新興傳播載體,豐富內容,創立品牌,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進一步加強對新興傳播載體的規范管理,制定行業自律規范,堅持正確導向,保護知識產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五、文化產業

    (十七)發展重點文化產業。確定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門類,推動國家數字電影制作基地建設、國產動漫振興工程、“中華字庫”工程等一批具有戰略性、引導性和帶動性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在重點領域取得跨越式發展。

    1.影視制作業。發展影視內容產業,提升電視劇、非新聞類電視節目和電影、動畫片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制作、發行、播映和后產品開發,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發展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

    2.出版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共存的現代出版產業轉變,從主要依賴區域性市場向綜合開拓國際國內市場轉變。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實力的出版企業集團,打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出版品牌。

    3.發行業。支持出版物發行企業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重點發展連鎖經營、現代物流和網絡書店等現代出版物流通系統,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建設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出版物市場。

    4.印刷復制業。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盤復制業,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術先進的印刷復制基地,使我國成為重要的國際印刷復制中心。

    5.廣告業。發揮各類媒體的作用,積極促進廣告業的健康發展,努力擴大廣告產業規模,提高媒體廣告的公信力,廣告營業總額有較快增長。

    6.演藝業。推進營業性演出單位資產重組,發展演藝經紀商,加強演出協作網絡建設,形成一批大型演藝產業集團。

    7.娛樂業。發展電子娛樂業,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術先進的新興娛樂方式,創新娛樂業態。鼓勵連鎖娛樂企業的發展。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娛樂設施,加強文化娛樂主題園區建設。

    8.文化會展業。發展各類綜合及專業文化會展,重點支持覆蓋全國并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會展,辦好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相關文化活動及會展,使文化會展業成為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

  


專欄3 重點支持的文化會展


1.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

2.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

3.中國國際動漫節

4.中國國際音像博覽會

5.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6.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

7.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8.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

        9.數字內容和動漫產業。積極發展以數字化生產、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內容產業。加快發展民族動漫產業,大幅度提高國產動漫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積極發展網絡文化產業,鼓勵扶持民族原創的、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研發,拓展民族網絡文化發展空間。

 


專欄4 重大文化產業推進項目


國家數字電影制作基地建設工程
——采用數字電影攝制技術與工藝,推動傳統技術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形成數字電影規模化生產和制作能力,全面提高我國電影的拍攝和制作水平。

國產動漫振興工程——建設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和教學研究基地,建立動漫技術設備和公共技術平臺支撐服務體系共享機制,增強國產動漫的原創制作能力和衍生產品開發能力,培育一批充滿活力、專業性強的中小型動漫企業和具有中國風格、國際影響的動漫品牌。

“中華字庫”工程——建立全部漢字及少數民族文字的編碼和主要字體字符庫。重點研發漢字的編碼體系、輸入、輸出、存儲、傳輸以及兼容等關鍵技術。

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出版工程——以各種信息資源為基礎,采用現代人工神經網絡、數據庫和計算機信息檢索等高新技術,建立新一代綜合各類知識信息的數據庫,提高我國信息資源深度綜合開發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十八)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強省、強市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形成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格局。

    1.加強重點文化產業帶建設。以建設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城市為核心,加快產業整合,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大文化產業帶。積極發展我國西南、西北地區等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推進科學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加快文化產業優化升級步伐,促進我國文化產業加入國際文化產業分工體系,不斷提高國際化水平。

    2.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促進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使之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孵化器。形成若干出版、印刷復制、影視制作和文化產品批銷等產業中心,重點建設一批大型影視制作、動漫、音像電子、印刷復制和演藝等產業示范基地。

    3.促進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充分發揮產業帶、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的帶動與輻射作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中部地區加快文化產業崛起,西部地區結合地方特色和資源優勢,著力增強文化產業自我發展能力,努力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

    (十九)轉變文化產業增長方式。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轉變增長方式,提高效益,擴大規模,促進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推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快從單純依賴數量、規模擴張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大力提高質量、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集聚,形成規模經濟效益,提高集約化經營的能力和水平。圍繞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跨地區跨行業的聯合、兼并、重組,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2.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和現代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模式,推進產業升級,延伸產業鏈。全面推進廣播影視制作、傳輸、發射、播映、存儲、交換以及影視和演藝后產品開發等領域的數字化。推動數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現代物流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積極拓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升文化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競爭實力。

    3.發展“專、精、特、新”中小文化企業。放寬市場準入,簡化審批手續,建立完善的進入和退出機制,鼓勵、支持和促進中小文化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優勢企業群體。鼓勵公民以知識產權作為出資,依法創辦中小文化企業。支持社會力量建立風險投資和擔保公司,為中小文化企業發展提供服務。

    4.鼓勵發展文化相關產業。推動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促進文化產業與教育、科技、信息、體育、旅游、休閑等產業的聯動發展,與工業設計、城市建設等經濟活動相結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支持文化企業充分利用自有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向相關產業延伸發展,開發多種形式的衍生產品。

    (二十)培育文化市場主體。著力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提高國有文化企業競爭力,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1.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一般藝術院團和除少數承擔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務外的出版單位及文化、藝術、生活、科普類等報刊社,新華書店、電影制片廠、影劇院、電視劇制作單位和文化經營中介機構,黨政部門、人民團體、行業組織所屬事業編制的影視制作和銷售單位,新聞媒體中的廣告、印刷、復制、發行、傳輸網絡部分及影視劇等節目制作與銷售部門,分期分批完成轉制為企業的任務。規范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加強對文化事業單位剝離企業的監管,合理確定產權歸屬,明確出資人權利,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努力形成一批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與企業集團。

    2.加快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改造。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使國有和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2010年前國有獨資文化企業基本完成規范的公司制改造,推出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上市文化公司。

    3.培育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推動國有文化資本向市場前景好、綜合實力強、社會效益高的領域集中,充分發揮國有文化資本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運用市場機制,以資本為紐帶,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實力雄厚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和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鼓勵和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開發市場占有率高的原創性產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4.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平等競爭機會,加強和改進服務,鼓勵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發展。

    (二十一)健全各類文化市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的文化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1.發展文化產品市場。鼓勵發展城鎮中小型特色書店、專業書店、社區書店和網絡書店。重點發展農村各種形式的出版物發行網點、代銷點和租賃點,鼓勵各種資本投入農村出版物發行,拓展農村出版物市場。規范和發展演出市場。在大中城市推廣票務連鎖服務,形成覆蓋全國的票務連鎖服務網絡。繁榮電影、廣播電視節目交易市場,開拓動漫游戲、移動電視、付費電視、網絡廣播電視等新興市場。扶持藝術品市場發展,努力使我國成為亞洲主要的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

    2.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拓展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發行公司股票、企業債券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完善文化企業間接融資制度,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為文化企業向金融機構借款提供便利條件。規范文化產權交易,重點發展版權和其他無形文化資產交易市場。建立文化行業人才庫、人才評價體系,促進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完善文化信息、技術交易市場,提升服務水平。發展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技術交易、推介咨詢、擔保拍賣等中介服務機構,引導其規范運作,向品牌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加強執業培訓,推行資格認證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機構管理辦法,規范中介行為,提高服務質量。

    3.培育農村文化市場。運用市場準入、價格調節、財稅優惠等政策,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在出版發行、電影放映、文藝表演、網絡服務等領域,積極開發農村文化市場。制定扶持農村文化經營單位和個體經營者的經濟政策,簡化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民營文化企業的登記審核程序。支持農民群眾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農民書社、電影放映隊等,扶持民間劇團的發展。鼓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剪紙、繪畫、陶瓷、泥塑、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支持農村民間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

    4.健全文化行業組織。各類文化行業組織要依照法律和章程,認真履行市場協調、行業自律、監督服務與維權等職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中國記協等人民團體,要積極發揮行業自律和維權作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版權協會、中國演出協會、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等,要切實轉變職能,加強自身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到2010年,完成文化領域各種行業組織的建設和改造,實現政府部門與行業組織分開。

    5.鼓勵和引導文化消費。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趨勢,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領域,引導社會公眾的文化消費。文化產品生產單位要面向群眾,努力降低成本,提供價格合理、豐富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具備條件的地方,可采用政府補貼方式,向社會提供低價文化產品。提高國民的閱讀意識和文化消費意識,拓展教育培訓、健身、旅游、休閑等與文化相結合的服務性消費。改善文化消費環境,加強文化產品價格監管,建立和完善文化產品消費投訴、受理機制,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十二)發展現代文化產品流通組織和流通方式。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加快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實行新型代理配送制度,建立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絡。

    1.培育全國和區域性的大型現代流通組織。加強以跨地區連鎖經營、信息化管理和現代物流為特征的大型現代文化流通企業的建設。鼓勵具有競爭優勢的文化流通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收購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實現規模擴張。重點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具有著名品牌、輻射力強的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流通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文化流通領域的主導力量。鼓勵資產質量好、經營規范、成長性強的文化流通企業上市。

    2.建設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加快文化產品流通產業布局及結構調整,支持立足區域、輻射全國的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鼓勵跨越區域、管理規范、技術先進、服務優質的現代文化產品物流企業發展。列入規劃的文化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納入國家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并享受與之相關的優惠政策。

    3.發展現代文化產品連鎖經營。鼓勵出版物發行、票務、互聯網上網服務、電影發行放映等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建立母子公司體制的直營連鎖網絡,或通過品牌、商號、配送、管理技術等聯結方式發展特許經營網絡,形成一批全國性和區域性文化產品連鎖企業,使連鎖業態成為文化產品流通業的主要發展方向。鼓勵文化產品連鎖經營企業跨地區發展,推動有條件的企業跨國連鎖經營。繼續推進電影院線制改革,建設跨區域規模院線、特色院線和城鄉數字電影院線。

    4.積極發展文化電子商務。充分利用現代通信和計算機技術,構建網絡文化產品和文化生產要素交易平臺,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產品流通。按照政府推動與企業主導相結合的原則,發揮企業在電子商務開發應用中的主體作用,推進文化企業信息化建設。建立和完善文化行業信息資源共享和在線交易信用機制,研究制定文化行業電子商務規范,積極發展面向消費者的新型文化電子商務模式。

六、文化創新

    (二十三)繁榮發展文學藝術。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聚焦人民群眾創造新生活的精神風貌,充分發掘和利用民族文化的豐厚資源,借鑒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努力創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深受群眾喜愛的優秀文學藝術作品,繁榮發展文學藝術。實施文化精品戰略,扶持原創性作品,繼續支持舞臺藝術精品創作。著力打造一批代表國家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書法、攝影、舞蹈、雜技、廣播、影視、動漫等文化藝術精品,培育一批體現國家文化水準、具有相當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名人和名品。重點扶持中國藝術節、中國京劇節和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知名品牌文化活動。實施中國少兒歌曲創作推廣計劃,推出一批優秀少兒歌曲。加強對群眾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場消費的調查研究,適應現代受眾的審美需求和愉悅方式,在內容上進行獨特的、富有創意的開掘和提煉,開發深受群眾喜愛、市場占有率高的文化產品,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地域的文化需求。

 


專欄5 實施文化精品工程


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重點推出100部弘揚主旋律、體現多樣化的優秀電影、電視劇、廣播劇、戲劇、歌曲和文藝類圖書。

“創新學術”工程——重點資助出版400部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原創性學術著作。

重點文學作品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和推出100部反映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以及當代現實生活的優秀長篇小說、報告文學、長詩等。

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創作工程及廣播影視精品工程——重點扶持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現實題材、農村題材、青少年和少數民族題材的廣播影視創作,推出一批有重要影響的電影、電視劇和廣播劇。

    (二十四)培育文化創意群體和內容提供商。積極營造有利于集體和個人充分發揮創意、技藝、技術的氛圍,重點培育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方面的創意群體。支持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以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形式,集聚各類文化創意人才。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創意群體創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為各類創意人才群體提供良好的條件。加快傳統文化企業的產品結構、服務結構調整,支持和鼓勵中小型文化內容服務企業的發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內容集成、加工、制作、傳播生產機制。積極發揮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文化數字信息、影視、演藝、文化資訊等內容為主,實力雄厚的大型內容提供商。

    (二十五)推動文化企業成為文化創新主體。充分發揮文化經濟政策和科技政策作用,引導文化企業成為文化創新主體,支持掌握核心技術的文化科技人才創辦創新型文化企業。

    1.落實培育創新型文化企業的相關政策。改善對創新型文化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扶持中小創新型文化企業發展。運用政府采購,重點扶持具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創新型民族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參與和承擔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項目。加強對各類中小創新型企業的資金支持,充分發揮風險投資基金在扶持中小型文化創新企業中的作用。支持和鼓勵各類文化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結成創新型組織。

    2.促進文化創意企業發展。鼓勵經濟發達、創意人才資源較為豐富的城市,發展文化科技、影視制作、音樂制作、時尚設計、藝術創作、工藝美術、廣告創意、動漫游戲等文化類創意企業。創造崇尚創新、追求卓越的產業氛圍,擴大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充分發揮文化創意在內容創新和傳統企業改造中的積極作用,利用文化創意成果拉動相關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

    3.高度重視技術中介服務。發展市場化、網絡化的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文化技術中介服務機構,促進技術成果產業化。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各類社團開展文化技術展示、推介,提供文化技術中介服務。積極利用技術產權交易市場,開展文化技術產權交易活動。

    (二十六)加快科技創新。加強數字和網絡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豐富表現形式,拓展傳播方式。

    1.加快文化領域核心技術研究。瞄準世界文化科技發展的戰略前沿,加強數字技術、數字內容等核心技術的研究,提高裝備技術和制造技術的水平。

    2.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和手段。加快以國家數字圖書館為龍頭的大容量數字化文化資源庫建設,完成大中城市公共圖書館聯網,實現資源共享。推進舞臺技術進步,發展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加快廣播電視傳播和電影放映數字化進程,建立廣播電視衛星直播系統。

    3.推動文化業態更新。加快傳統出版發行業向現代出版發行業的轉換,積極發展電子書、手機報刊、網絡出版物等新興業態。全面推進廣播電視數字化,2008年開播地面數字高清晰度電視,2010年基本完成東中部地區縣以上城市和西部地區大部分縣以上城市的有線電視由模擬向數字轉換,實現有線電視傳輸、終端服務業態的全面更新。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絡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研發,開發文化數據處理、存儲和傳輸服務、移動文化信息服務、網上文化交易、數字互動體驗服務、數字遠程教育及數字娛樂產品等增值業務。

  (二十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落實有關保護措施,加大保護力度,進一步提高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水平。

    1.落實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做好重要文化資源知識產權的挖掘、整理工作,建立國家重點文化知識產權保護目錄。政府主管部門、人民團體、行業協會要加強指導協調,引導產、學、研各方面抓緊研究確定模擬電視向數字電視轉換、地面數字電視、物流配送系統等技術標準。抓緊落實中國近現代經典樂譜、劇本的整理出版工作。強化文化工作者的知識產權意識,推動文化單位、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重視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鼓勵發展知識產權代理、推介和交易服務產業,逐步構筑覆蓋全國的知識產權服務網絡。采取多種形式,及時宣傳我國文化領域保護知識產權工作取得的成效,開展“拒絕盜版,從我做起”的全民主題教育活動,增強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

    2.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各種行為。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打破地方保護。堅持以日常監管與專項整治相結合,以大案要案為突破口,開展圖書音像市場保護等專項整治行動,堅決取締盜版光盤生產線,嚴厲打擊侵權盜播廣播影視節目、擅自截傳廣播影視節目信號的行為,重點查處盜版教材教輔、計算機軟件和音像制品等非法活動。

七、民族文化保護

    (二十八)編纂出版文化典籍。繼續實施國家清史纂修工程、中華古籍特藏保護計劃等重大項目,啟動以中華古籍全書數字化出版、中華大典編纂出版為代表的國家重大出版工程。加強民族古籍和文物搶救工作,搜集、整理少數民族古籍,編纂《中國古籍總目提要》、《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做好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等古典民族史詩的整理出版和優秀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版工作。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和學術機構整理、研究和編纂傳統文化典籍的作用。

    (二十九)發揮重要節慶和習俗的積極作用。適應當代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相結合,堅持不懈地抓好移風易俗,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改造和發展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內容、風俗、禮儀,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繼續完善中華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動,充分發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民族節慶的作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高度重視國慶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和“七一”建黨、“八一”建軍等重要節日、紀念日,廣泛開展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三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加強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基地建設,推動相關學科發展。在社會教育中,廣泛開展吟誦古典詩詞、傳習傳統技藝等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活動,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養,樹立良好社會風氣。辦好世界中華傳統文化論壇。

    (三十一)規范和保護國家、民族語言文字。嚴格遵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在全社會大力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電臺、電視臺、報刊、出版物和公務用語用字、公共場所用語用字等應當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準,除特別需要外,一般不得夾用外國語言文字。嚴格控制廣播電視方言類節目的播出比例。在國內召開的重要國際會議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應以普通話為基本用語。做好每年一度的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推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三十二)加強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完成全國文化遺產普查。高度重視重要革命歷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點革命歷史遺跡的保護。加強世界文化遺產、大遺址、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和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制定并實施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完善重大建設工程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嚴格項目審批、核準和備案制度。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繪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布圖,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譜系,制定傳承人資助辦法。確定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完成《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出版和相關資料的保護工作,出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圖集(分省圖冊)》、《昆曲大典》、《中國民間美術分類全集》。繼續實施國家重點京劇院團和昆曲院團保護和扶持項目。實施“指南針計劃”,深入挖掘和展示我國古代發明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日”,組織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系列宣傳展示活動。

    (三十三)搶救瀕危文化遺產。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瀕危的民族文化遺產。繼續實施文物保護維修重點工程,排除文物保護單位重大險情。建設搶救性文物保護設施,完善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物館安全消防設施設備,做好基本建設中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加強對民間文學、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少數民族史詩等若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搶救。 


專欄6 文物保護重點項目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         

明清帝王陵寢、云岡石窟、武當山古建筑群、敦煌莫高窟、大足石刻、平遙古城、高句麗遺跡等。
大遺址保護 編制完成100處重要大遺址總體保護規劃綱要。建設漢長安城、大明宮、隋唐洛陽城、殷墟、偃師商城等重點大遺址保護展示園區。啟動實施長城保護工程、大運河文物保護工程、絲綢之路(新疆段)文物保護工程。
文物保護單位維修 實施故宮博物院古建整體保護維修工程、恭王府府邸文物保護修繕工程、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和應縣木塔、元代以前早期木構建筑、大昭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等維修保護工程。每年重點安排100項左右險情嚴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體維修保護工作。
考古工作 做好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中的文物搶救保護工作,涉外考古、水下考古、航空考古取得較大進展。
建設搶救性文物保護設施 完成100余個市(地)級以上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標準化建設,新建擴建庫房面積30萬平方米。依托博物館改擴建23個區域性中心文物庫房,集中保護珍貴文物。完成36所科研院所與大學出土文物整理庫的文物保護設備和安防消防設施建設。
  八、對外文化交流

    (三十四)拓展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創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國文化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積極推動中華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1.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利用春節、國慶日、建交日等重要節日、紀念日,組織舉辦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動,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重視文化領域的多層次互訪,加強友好城市間的文化交流,主動開展對外文化合作。繼續做好中外互辦文化年、在國外舉辦中國文化節、文化周、藝術周、電影周、電視周和文物展等工作。發揮我駐外機構宣傳推介中國優秀文化產品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規則的制定,增強我國在國際文化活動中的話語權,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

    2.發揮多元載體的文化傳播作用。借助國外著名的電影節、電視節、藝術節、書展、博覽會等平臺,積極推介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精心選擇參與單位及文化產品,認真組織代表國家水平的參展、參演團隊,展現我國整體文化實力和國家形象。積極參與或主辦國際性書展、節展期間的文化論壇和主賓國活動等,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適應國外受眾需求和接受習慣,不斷擴大廣播電視節目在境外的有效落地。拓展民間交流合作領域,鼓勵人民團體、民間組織、民營企業和個人從事對外文化交流。擴大商業性展演、展映和文化產品銷售。加強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國際交流,擴大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世界的影響。建立健全中外學者交流機制,加強與外國有影響的哲學社會科學機構、國外知名漢學家、中國問題專家及研究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把文化“走出去”工作與外交、外貿、援外、科技、旅游、體育等工作結合起來,把展演、展映和產品銷售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形成對外文化交流的合力。

    3.構建國際文化營銷網絡。重點抓好影視劇、出版物、文藝演出三大國際營銷網絡建設。對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國際市場開拓活動給予支持。    

    (三十五)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業。完善對外文化貿易制度,依托已有的國內知名對外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品牌,積極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發揮其在文化“走出去”中的主導作用。

    1.做大做強對外文化貿易品牌。重點扶持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演出展覽、電影、電視劇、動畫片、出版物、民族音樂舞蹈和雜技等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支持動漫游戲、電子出版物等新興文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發揮國有文化企業在對外文化貿易方面的主導作用,鼓勵投資主體多元化,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品牌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2.培育對外文化中介機構。積極發展從事演出展覽、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業務的對外文化中介機構。支持國內文化企業與國際知名演藝、展覽、電影、出版中介機構或經紀人開展合作,向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三十六)實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項目。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項目,加快“走出去”步伐,擴大我國文化的覆蓋面和國際影響力。

九、人才隊伍

    (三十七)加強思想政治素質和能力建設。認真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和“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成功經驗,進一步組織和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鼓勵廣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在艱苦環境中和不同的工作崗位經受鍛煉、增長才干。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鼓勵廣大文化工作者刻苦鉆研業務,努力把握文化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提高新形勢下做好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十八)抓好高層次人才培養。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鼓勵和支持學術上、藝術上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自由發展和創新。繼續實施“四個一批”人才培養計劃,著力加強領軍人物和各類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完善公平競爭和分配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積極宣傳文化領域領軍人物、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及其成果和主要業績,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輿論環境。

    (三十九)做好培訓工作。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人才工作的戰略部署,制定實施“十一五”時期全國文化人才培訓規劃,建立健全在職人員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創新培訓內容,完善培訓機制,整合培訓資源,針對不同領域和不同崗位人員的具體情況,分期分批進行專業培訓。2010年前,對全國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干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的系統輪訓。完成全國文化藝術、文物、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系統內工作人員的普遍輪訓。加強農村文化隊伍的教育培訓,提高整體素質。

    (四十)加強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在建設先進文化、培養文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高等學校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學科建設,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等學校的新聞學院(系)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始終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放在首位,立足中國國情,積極開展新聞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努力為黨的新聞事業培養合格人才。扶持部分高等學校新聞學研究基地,資助一批重點研究課題。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整合相關學科資源,集中開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為先進文化建設服務。鼓勵文化單位與高等學校合作舉辦高級研修班、培訓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鼓勵和支持文化人才參加學術研究和交流,承擔重大課題和項目。

    (四十一)完善人才選拔機制。堅持黨管人才和德才兼備、群眾公認的原則,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要求,健全以業績為依據,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人才評價、選拔和激勵保障機制,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環境。根據發展要求,逐步規范文化領域各行業的職業分類,編制職業標準,探索建立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穩步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在相應社會保障條件下的人才流動機制,引導文化人才合理、有序流動,把優秀人才集聚到文化建設中來。利用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和資本擴張,擴大選拔范圍,拓寬選拔渠道,廣泛吸引財經、金融等領域的優秀人才和海外高層次人才進入文化行業。

    (四十二)建立國家文化藝術領域授予榮譽稱號的制度。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對在文學藝術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文化工作者授予人民藝術家、人民作家等榮譽稱號,并從“十一五”時期開始,設立“國家文化杰出貢獻獎”,表彰在文學藝術、人文社科、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國務院授予榮譽稱號的,由文化主管部門確定并經人事部審核后報國務院批準;國務院有關部門授予榮譽稱號的,按照有關規定會同人事部聯合授予。

十、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

    (四十三)加強組織領導。為確保本《綱要》各項任務的落實,需要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與措施,認真組織實施。

    1.加強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從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把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一起部署、一起實施。遵循文化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堅持謀全局、管大事,加強對文化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科學制定方針政策,始終把握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建立健全文化工作領導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文化建設。

    2.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職責。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工作責任制,把文化建設作為評價地區發展水平、衡量發展質量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黨委宣傳部門充分發揮協調指導作用,相關部門積極支持、密切配合,文化管理部門切實履行各自職責,形成推動文化發展的合力。加強對文化建設的督促檢查,把中央關于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落到實處。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兼顧各方利益,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證文化健康繁榮發展。

    3.動員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推進文化建設,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全面準確地宣傳中央有關文化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上來。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作協、記協等人民團體在聯系群眾、組織群眾、推動文化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緊緊依靠群眾,充分發動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把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好、保護好和發揮好,努力營造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良好氛圍。

    (四十四)健全宏觀調控。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加強對文化發展的方向、總量、結構和質量的宏觀調控,增強工作預見性、主動性和實效性,推進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1.完善文化領域預報、引導、獎懲、調節、責任、監督、保障、應對機制。健全有利于理論創新的課題規劃、成果評介和應用機制。全面開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統計工作,發揮文化統計工作在政府決策和公共服務中的信息、咨詢、監督作用。完善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辦法,努力提高評獎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2.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健全市場規則,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把好資質、資金、產品等準入關。創新監管方式,建設全國文化市場監控平臺和國家出版物信用管理查驗系統,構建統一高效、覆蓋全國的文化市場管理信息網絡。進一步加強“掃黃打非”工作。嚴厲打擊盜竊、走私文物活動。加強信用監督,健全失信懲戒制度,形成依法經營、誠實守信的市場秩序。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加快整合現有文化、文物、廣播影視、新聞出版行政執法隊伍,組建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開展文化執法人員培訓,建設廉潔公正、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素質過硬的執法隊伍。2010年前,基本完成以城市為主體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的組建。    

    (四十五)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有組織有領導、分階段分步驟地將改革從試點向面上推開,逐步引向深入。

    1.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因地制宜、逐步推開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單位的性質和特點,穩步推開改革。區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統籌兼顧,使文化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政治體制、行政管理體制等其他領域的改革相互配套、相互銜接。

    2.著力解決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圍繞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等關鍵環節,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科學制定改革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著力解決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人員分流安置和社會保障等重點難點問題,切實維護職工群眾的基本權益,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積極性,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

    3.堅持以改革促發展。把深化改革與加快發展統一起來,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以發展的成果檢驗改革的成效。通過改革,不斷破除制約發展的瓶頸和體制機制性障礙,營造有利于發展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著力增強文化創新能力,以新的機制盤活存量,擴張增量,拓展發展空間,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十六)完善文化發展的經濟政策。繼續執行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激勵文化創新等方面的政策。

    1.執行和完善支持文化發展的經濟政策。認真貫徹落實有關的宣傳文化經濟政策,并根據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

    


專欄7 支持文化發展的經濟政策


1.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

2.文化事業建設費

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4.國家出版基金

5.宣傳文化單位實行增值稅優惠政策

6.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及電影精品專項資金

7.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

8.中央補助地方文體廣播事業專項資金

9.優秀劇(節)目創作演出專項資金

10.鼓勵對宣傳文化事業捐贈的經濟政策

11.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退稅及相關優惠政策

12.文化體制改革單位享受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各項政策

    2.設立國家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國家設立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重點用于扶持國家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支持文化創新和精品生產、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導向性文化產業項目的研發;用于國家重要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支持地方重大文化工程項目的建設;用于支持國家重大出版項目、少數民族文字和盲文出版物的出版,以及無線廣播電視的覆蓋。

    3.加大和改進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中央和地方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新增文化經費主要用于農村文化建設。加大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投入,進一步完善管理,提高質量,發揮效益。建立政府對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的績效考評機制。推行公共文化活動項目公開招標和政府采購,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制定相應稅收政策,吸引和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

    (四十七)加強文化立法。立足我國國情,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加快文化立法步伐,抓緊研究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圖書館法、廣播電視傳輸保障法、文化產業促進法、電影促進法和長城保護條例。抓緊修訂出版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規范執法行為。深入開展文化法制宣傳教育,繼續做好普法工作,增強法制觀念,提高依法行政、守法經營和維護文化權益的自覺性。

    (四十八)實施步驟。本《綱要》的實施,對于鞏固“十五”時期文化建設的成果,為后十年的更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穩步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作用。本《綱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相銜接。各地區各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實施方案,加強統籌協調,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各項任務的落實。各有關部門根據《綱要》的要求,制定配套政策,抓緊出臺實施。要建立《綱要》實施督促檢查機制,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各地區各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推動《綱要》的組織實施。文化管理部門、發展改革部門、財政部門等綜合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綱要》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具體指導。

來源: 新華社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六一"兒童節關注2000萬留守兒童:發展之路遭遇體制障礙
世界無煙日:中國超5億人健康受被動吸煙危害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