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10月14日電 當歐盟在本月7日開始對中國產皮鞋征收16.5%反傾銷稅后,給參加第100屆廣交會的數百家鞋類生產廠商和貿易企業帶來了不安,無論參展商還是采購商,即將到來的廣交會都將面臨一場因反傾銷而引起的艱苦的價格談判。
商務部外貿司司長魯建華說:“反傾銷可能導致本屆廣交會的鞋類產品訂單數量發生變化,長遠看也會影響到中國制鞋行業7萬人的就業。”
長期以來,廣交會被視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從到會客商數到成交升降幅度,人們仔細觀察著它展現的每一個細節,希望從中看到中國這個世界第三大貿易國的每一個新動向。
廣交會秘書長、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任胡楚生說,一部廣交會的發展史,就是共和國的對外貿易史。“廣交會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每一個時期都創造了奇跡,生動展示著中國外貿的走勢。”
50年來,廣交會的貿易方式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而天翻地覆。在計劃經濟時代,外國客商要“跑步進入廣交會”搶貨單,因為當時的貨品都是由國家計委審批后下到各進出口總公司,后者再根據各國與中國的外交關系進行分配式貿易。廣交會當時的貿易額、貿易方式、組展方式,由八大進出口總公司組成的交易團計劃安排。
改革開放以后,市場模式進入了廣交會。胡楚生說,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出現在交易會上的,從原來的八家外貿總公司、國營外貿公司發展成為生產企業、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科研院所等多種經營實體。進入2000年以后,從企業類型來看,生產企業參加廣交會的份額從20%到超過50%,從企業體制來看,民營企業已成為廣交會重要參展和成交主體,參展占比36%。這突出反映了中國經濟體制和外貿機制的多元化。
此外,透過廣交會的出口商品結構,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在廣交會初期,其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材料產品和糧油制品。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交會出口的農副產品占中國出口產品的70%。在1978年,工業制成品才剛剛占總成交的20%。20世紀90年代后,機電產品、日用消費品已成為廣交會的主角,其中前者占總成交的34%。到2006年,機電產品所占比例已提升至40.3%。從原材料轉變為制成品,出口商品構成的變化反映了中國經濟實力的變化和增強。
廣交會的成交額還是中國綜合國力和外經貿事業飛速發展的一面鏡子。第1屆廣交會成交額只有1800萬美元,到了第99屆廣交會成交額已超過322億美元。在這50年間,中國已經從“一窮二白”發展成為貿易總額居全球第三位的國家。
同時,廣交會也成為新的貿易形勢下各種矛盾和沖突集中表現的舞臺。放開外貿經營權后,中小企業通過廣交會進入國際市場的沖動前所未有,展位供不應求,炒賣攤位現象時有出現;各種貿易摩擦此起彼伏。
在1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徐兵說,50年來,廣交會一直根據中國的外貿形勢和國家利益需求不斷的變革,在“十一五”期間,廣交會將按照專業化、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要求,積極穩妥地進行改革,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同時,努力使廣交會發展成為由數個專業化特色突出的展覽組成的大型展會。(記者李嘉 王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