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局之年。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要求,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明顯提速。
這是在寧夏紅寺堡一處糧食收購點,兩位婦女正在堆放玉米(2006年11月10日攝)。2006年秋季,寧夏引黃灌區玉米、小麥、水稻三大作物喜獲豐收。新華社發
為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和要求,黨中央、國務院站在全局高度,明確提出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作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中央明確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全面推進農村的發展。圍繞這一要求,有關部門專門舉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并且直接對全國縣委書記和縣長開展專題培訓。
各地也普遍加強了對新農村建設的指導協調。截至7月底,天津、吉林、江西、浙江、廣西等5個省區市已編制完成新農村建設規劃,北京、河北等22個省區市正在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26個省份已確定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方案。
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政策指引下,不但已有的支農政策措施得到完善和強化,同時,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也陸續出臺:
——在春耕之前首次向農民公布了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首次公布了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在3月初提前預撥了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資金;出臺了對種糧農民的化肥、柴油等農業生產資料增支綜合直補政策。生產資料增支綜合直補政策不僅金額超過100億元,而且補貼范圍突破了13個糧食主產區,擴大到全國31個省區市;補貼品種突破了僅限于柴油的漲價補貼。
——首次提出用兩年時間全部免除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首次要求用三年時間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首次以國務院名義出臺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專門文件。
據財政部統計,今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于“三農”的支出達3397億元,比上年實際執行數增加422億元。這些資金主要用于繼續加大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同時,今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各安排40億元,解決200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安排25億元,增加250萬沼氣用戶;安排170億元,用于農村公路建設;啟動無電村電力設施建設。中央首次安排17.5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
在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有效拉動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一系列好成績:前三季度全國糧食生產再獲好收成,夏糧總產量1138億公斤,同比增長7.0%;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2762元,實際增長11.4%,連續三年保持了前三季度兩位數增長;棉花等主要經濟作物發展勢頭良好,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繼續增長。
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著眼點。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表示,農業部將繼續采取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農業區域化布局、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強農民的教育培訓等措施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他認為,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農民的收入也將逐步提高。
各地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也取得新進展,鄉村道路建設步伐加快,農村義務教育和醫療保障有所加強,村容村貌取得新變化,村莊建設規劃開始起步,生活環境改善得到重視。截至上半年,全國已有3.96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標準分別由10元提高到20元。上半年,中央和地方落實資金46.5億元,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4880萬學生全部享受了免學雜費政策。“十一五”期間將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農村社會保障方面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研究和采取措施,切實將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積極推進農民工參加大病醫療保險統籌,探索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并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農村文化事業發展也呈現良好的勢頭,欠發達地區綜合文化站的改擴建和農村危舊公共文化設施的改造步伐逐步加快,有關部門正采取多項措施,著力實施農村文化重點工程建設,改善、提升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水準。
以新理念催生新舉措,以新舉措推動新發展。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扎實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將呈現更加喜人的局面,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書寫新的篇章。(記者 姚潤豐、董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