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兩會上,醫改問題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2006年,在看似平靜的表面下,一份中國醫療體制改革新方案,正在各種力量的博弈中悄然醞釀。雖然方案制定者集體保持沉默,但中國新醫改并未裹足不前。
這一年,中央高層為醫改定調,強調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統一了爭論多時的醫改方向之爭;這一年,11部委抽調精兵組成醫改協調小組,建立協調機制,統籌各方意見;這一年,9大醫改課題全國招標,凝聚各方之力,求解醫改難題。
深入改革迫在眉睫
中央定調醫改方向
“醫改很難,很復雜。”這幾乎是每一個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和政府官員必然提到的一句話。與此同時,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呼聲越來越高,一場深入的改革迫在眉睫。
2006年,是新醫改方案醞釀和形成的關鍵一年,對于若干年中國的醫改走向至關重要。
“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健全醫療保障制度,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規范公立
醫院管理。”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召開,中央以最高會議決議的方式,明確醫改的方向。這個方向的提出,在中國衛生事業發展過程中尚屬首次。
許多關注醫改的人都注意到,就在十六屆六中全會召開后不久,2006年10月23日,胡錦濤組織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體學習,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被邀請進中南海,介紹了國外的醫改經驗和我國衛生事業的關系。學習會上,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醫改方向。“一般來講,集體學習的內容就代表了目前中央正在關注的核心問題。”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楊團分析說。在2006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再次強調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
這一系列緊鑼密鼓的宣言和表態顯示,關于醫療衛生事業的性質之爭,在決策層已經取得了一致。最高層為醫改方向一錘定音。
“中央提出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就是給人民一個明確的承諾。在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領域,政府要承擔責任,要投錢,要讓人民平等地享受基本衛生保健。”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前副部長朱慶生分析說,這是2006年醫改的一個最大動作和進展。
11部委成立協調小組
醫改新方案運籌帳中
高強,中國衛生部部長,當“看病難看病貴”成為老百姓最為關注的民生話題之一時,他也成了媒體追堵的對象。
2006年,以高強為首的衛生部聯手10部委,著手設計新醫改方案。事實上,這并不是他第一次參與中國的醫改進程,早在199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首次召開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從而揭開了中國醫改大序幕。
當時,高強任職國務院辦公廳副秘書長。在此之前,他從事的是與衛生毫不相干的財政工作。
這個改革,主要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三個內容,衛生界人士俗稱其為“三項改革”。然而,這項改革從一開始就時運不濟,屢次中止———1998年的大洪水,2004年非典來襲,接下來又是禽流感,一直到2005年,沒有一項內容真正貫徹到位。
非典期間,高強調任衛生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防治組組長,2005年4月27日,正式成為衛生部部長。對于自己曾經參與的改革,高強昨天在接受采訪時評價說,“誰也沒有說過三項改革是市場化的改革。這個改革的方向沒有一點問題,只是沒有落實到位。”
正是由于高強的特殊身份,有一些專家猜測,衛生部的方案,可能會延續1996年時的醫改大思路。2006年年初的兩會上,高強曾謹慎地表示,醫改的方案正在研究中,期望在2006年年底有個初步的結果。
然而整整一年,關于方案的細節,官方集體封口。
據了解,目前由11部委組成的醫改協調小組分成4個組進行工作,分別為醫療保險、醫療服務、藥品和籌資。醫療保險由勞動保障部牽頭,醫療服務由衛生部牽頭,藥品由衛生部牽頭,籌資則由財政部牽頭。目前4個分報告都已經完成,總報告正在擬定中。
醫改小組廣納民意
9大課題全國招標
2006年,新醫改方案的制定顯示了空前的公共性和廣泛性,醫改小組通過各種途徑,廣納民間學者意見,聽取不同聲音。
9月27日,醫改協調小組牽頭單位之一、國家發改委在其官方網站開辟專欄,請社會各界為醫改建言。
10月23日,北京泰山飯店,衛生部9大醫改課題全國招標。據參加招標并成功獲得其中一個課題的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趙德余教授介紹,招標的9個課題是衛生部和英國國際發展部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個合作項目,由衛生部社會發展司具體操作。這個合作項目為期3年,每年都會啟動七八個課題,首批課題正好趕上衛生部擬定醫改方案,因此將直接為醫改新方案提供參考。由于要趕進度,招標只用了10天左右,整個課題也只給了專家們四五個月的時間。目前各個課題都已基本完成,正在由衛生部驗收。“估計官方想趕在十七大之前出臺新的方案”。
據趙德余介紹,此次招標的課題,基本上都是圍繞中央提出的建立覆蓋全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做的,包括基本衛生服務保障的可行性、籌資模式、供給方式、支付方式、用藥保障和貧困救助等方面。
大政未出臺小策先行
社區成醫改探路先鋒
2006年,在醫改方案尚未出臺前,社區醫療和新農村合作
醫療改革,成為去年醫改的兩個“探路先鋒”,做出了很多創造性的突破。
去年年初,“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一個鮮明的口號,被官方高調提出,并在各種場合反復提及。社區醫療成為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衛生部各級官員逢場合必講其重要性。
衛生部部長高強在去年兩會上被各路媒體圍追堵截中,透露了他對社區衛生改革的思路,這一思路在2006年一年的時間里被逐步貫徹和實施。一些地方社區醫院開始試點收支兩條線、藥品零差價,大醫院建立雙向轉診制度。目前,全國已經建成500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8萬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提出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因為這個問題我們看得比較清楚。醫院的問題比較難,可以先解決社區嘛,這個投入可以逐步來,而且做實基礎總不會錯。”朱慶生說,社區是建立全民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的基礎性環節。
在農村,新農合繳費標準提高,去年政府財政補助由20元提高到40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惠及全國4.1億農民。
事實上,在國家的醫改大旗尚未樹起之前,北京、廣州等地已經在進行大膽的改革嘗試。高強也曾在全國衛生工作會上對各地醫療提出希望,“在國家整體改革方案未出臺之前,各地要積極探索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具體措施和辦法。”但由于全國的方針并未明確,各地還只是摸著石頭過河。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去年底在北京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雖然廣東的醫改步伐快一點,但大多數人仍然認為“看病貴看病難”,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方向還不是很明確。北京市主管衛生的副市長丁向陽也曾經在一次會議上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既要治標,又要治本,目前我們只能先治標。本報記者 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