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2014年重點工作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深化改革為強大動力,以調整結構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務求實效。
(一)推動重要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區別情況,分類推進,抓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舉措,力求取得實質性進展,更多釋放改革紅利。
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充分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確需設置的行政審批事項,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一律向社會公開。清單之外的,一律不得實施審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審批事項。基本完成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繼續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在全國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落實認繳登記制,由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由企業年檢制度改為年報公示制度,讓市場主體不斷迸發新的活力。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堅持放管并重,建立縱橫聯動協同管理機制,實現責任和權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監管同步到位。推廣一站式審批、一個窗口辦事,探索實施統一市場監管。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共享,推動建立自然人、法人統一代碼,對違背市場競爭原則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
抓好財稅體制改革這個重頭戲。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著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納入預算,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各級政府預算和決算都要向社會公開,部門預算要逐步公開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所有財政撥款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打造陽光財政,讓群眾看明白、能監督。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要減少三分之一,今后還要進一步減少。推進稅收制度改革,把“營改增”試點擴大到鐵路運輸、郵政服務、電信等行業,清費立稅,推動消費稅、資源稅改革,做好房地產稅、環境保護稅立法相關工作。進一步擴展小微企業稅收優惠范圍,減輕企業負擔。抓緊研究調整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逐步理順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保持現有財力格局總體穩定。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把地方政府性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推行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擴大金融機構利率自主定價權。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擴大匯率雙向浮動區間,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引導民間資本參股、投資金融機構及融資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機制。實施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規范發展債券市場。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探索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發展普惠金融。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密切監測跨境資本流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
增強各類所有制經濟活力。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提高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制定非國有資本參與中央企業投資項目的辦法,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一批投資項目。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實施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在更多領域放開競爭性業務,為民間資本提供大顯身手的舞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
(二)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
開放與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進。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在國際市場汪洋大海中搏擊風浪,倒逼深層次改革和結構調整,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擴大全方位主動開放。堅持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打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使中國繼續成為外商投資首選地。建設好、管理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體制機制,并開展若干新的試點。擴展內陸沿邊開放,讓廣袤大地成為對外開放的熱土。
從戰略高度推動出口升級和貿易平衡發展。今年進出口總額預期增長7.5%左右。要穩定和完善出口政策,加快通關便利化改革,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實施鼓勵進口政策,增加國內短缺產品進口。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企業打造自主品牌和國際營銷網絡,發展服務貿易和承接服務外包,提升中國制造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鼓勵通信、鐵路、電站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
在走出去中提升競爭力。推進對外投資管理方式改革,實行以備案制為主,大幅下放審批權限。健全金融、法律、領事等服務保障,規范走出去秩序,促進產品出口、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進孟中印緬、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推出一批重大支撐項目,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新空間。
統籌多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推動服務貿易協定、政府采購協定、信息技術協定等談判,加快環保、電子商務等新議題談判。積極參與高標準自貿區建設,推進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加快與韓國、澳大利亞、海灣合作委員會等自貿區談判進程。堅持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實現與各國互利共贏,形成對外開放與改革發展良性互動新格局。
(三)增強內需拉動經濟的主引擎作用。
擴大內需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重大的結構調整。要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打造新的區域經濟支撐帶,從需求方面施策,從供給方面發力,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
把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完善消費政策,培育消費熱點。要擴大服務消費,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服務機構,重點發展養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務,落實帶薪休假制度。要促進信息消費,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加快發展第四代移動通信,推進城市百兆光纖工程和寬帶鄉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聯網網速,在全國推行“三網融合”,鼓勵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維護網絡安全。要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清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的各種關卡,降低流通成本,促進物流配送、快遞業和網絡購物發展。充分釋放十幾億人口蘊藏的巨大消費潛力。
把投資作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再推出一批民間投資示范項目,優化投資結構,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增加到4576億元,重點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業、重大水利、中西部鐵路、節能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發揮好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
把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作為推動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經濟率先轉型升級,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支持力度。要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干線,推進梯度發展。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以海陸重點口岸為支點,形成與沿海連接的西南中南、東北、西北等經濟支撐帶。推進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實施差別化經濟政策,推動產業轉移,發展跨區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
海洋是我們寶貴的藍色國土。要堅持陸海統籌,全面實施海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大力建設海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