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新聞背景:“可持續發展科學”的源流

發布時間: 2015-08-26 10:23:02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中科院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科學 源流 世界可持續發展報告

1987年:聯合國WCED正式發布可持續發展綱領性文本《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可持續發展定義、任務、行動原則等,立即成為全球共識的戰略選擇。經過一些年的執行和行動,發現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深化,欠缺某種機理性的解析。于是“可持續發展科學”(Sustainability Science)應運而生。

2001年:是“可持續發展科學”的首創年。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國際人文計劃(IHDP)、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共同在阿姆斯特丹世界大會上,首倡并發布“可持續發展科學”的誕生宣言(“Birth Statement”),正式宣稱“可持續發展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和醫學的高度綜合與充分交叉,并全力推進學術與實踐、基礎與應用、全球與區域、南方與北方各領域、各層次、各系統以問題作為導向的全方位深化。

2001年:卡坦斯等23名研究者聯名在《科學》雜志上以“可持續發展科學”為標題,就“可持續發展科學”定義、范圍、科學價值與所涉內涵,做了全面介紹。

2006年:創刊發行世界首份《可持續發展科學》雜志,由國際知名出版商SPRINGER主持,每年出版2期。

2007年:牛文元專著《中國可持續發展總論》,承續1994年出版《持續發展導論》中的學術主張,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科學的第四個方向:系統學方向,并將其學術內涵與研究框架完整地闡述為:可持續發展科學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協同,探索‘自然、經濟、社會’復雜巨系統互相作用下的行為軌跡,從而認知可持續發展的本源和演化規律,并將其在現實世界中對于“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三者邏輯自洽并尋求交集最大化,作為可持續發展科學的研究基礎。

2009年:佩爾坎等在《自然》雜志發表 “風險性假定”一文,對“可持續發展科學”進行了全方位評述。

2012年:斯瓦特等在《科學》雜志發表“可持續發展科學的嚴峻挑戰”論文,對10年中“可持續發展科學”的現狀以及未來的挑戰,作出了小結性的梳理。

2014年: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創設“可持續發展科學計劃”,聲稱這是哈佛大學在研究、教學中應對可持續發展挑戰的樞紐式工程。強化“人與環境”系統變異的科學解釋、注重研究成果與政策制定的協調、支持可持續發展知識與行動的鏈接。

2014年:米勒等在《可持續發展科學》雜志發表“可持續發展科學的未來”,闡述可持續發展科學在“后發展時期”的意義和價值。

201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推出???,全面強調“可持續發展科學”是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互相作用下的復雜融合,特別指出可持續發展科學應著重探索這些復雜相互作用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強調“可持續發展科學”應滿足現在與將來對維持地球行星生命支持系統的機理解釋。

(中科院《世界可持續發展報告》研究組整理)

相關閱讀:

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時間表排定 中國還有64年

挪威德國冰島瑞典新西蘭可持續能力相對資產最優

世界“后發展議程”面臨五大挑戰

中科院發布全球首份《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

全球生態超載 2030年將需要2個地球的資源

澳大利亞人均生態承載力為全球均值9.5倍 中國為53%

50年間全球生態足跡總量增加146% 碳足跡占比55%

中國人均生態足跡低于全球均值 但總量居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