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王振紅)8月26日,中國科學院世界可持續發展報告研究組在京發布《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這是我國首發的第一份針對世界可持續發展科學與行動的專業研究報告。
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生態足跡總量為185億全球公頃,人均生態足跡為2.7全球公頃。歐洲和北美地區的人均生態足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澳大利亞和美國人均生態足跡,分別為全球平均水平的3.1倍和2.5倍;高收入國家的人均生態足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是低收入國家的5倍。
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生態足跡總量相對較高,人均生態足跡除巴西和俄羅斯外,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分別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3%和36%左右,但由于人口數量大,生態足跡總量分別列居全球第一和第三。
發展中國家生態足跡總量和人均量相對較低,除不丹外,人均生態足跡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最不發達國家生態足跡總量和人均量最低,人均生態足跡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30%。
相關閱讀:生態足跡
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產活動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資源,并且產生大量的廢物,生態足跡又稱“生態占用”,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積來估算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從而評估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影響,即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產力能力的土地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生態足跡的值越高,代表人類所需的資源越多,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就越嚴重。生態足跡的意義不在強調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有多嚴重,而是探討人類持續依賴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
延伸閱讀: